人與事/中韓建交回眸(2)\延靜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中韓兩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轉眼已過去三十年,現在回顧一下中韓建交前後一段歷史,或許不無意義。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錢其琛外長赴漢城(今首爾),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這是中國外長多年來第一次前往漢城,引起國際上廣泛關注。
本來參加此次會議,是為了解決中國加入該組織問題,而且中國加入獲得一致通過,但客觀上了解到韓國對中韓建交的迫切性。盧泰愚主張「北方政策」,只有與中國建交,才有利於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和平。總統在集體會見與會各國外長後,單獨會見了錢其琛,明確表示希望韓國與中國繼續改善關係並盡快建立外交關係。會見當晚,韓國青年體育部長又找到錢其琛下榻的酒店,把一把金鑰匙作為禮品送給錢其琛,並表示希望用它開啟韓中建交的大門。
漢城歸來,錢其琛召集會議,並說看來中國與長期隔絕的韓國建立外交關係,條件已經成熟。當時,曾長期與韓國互不來往的蘇聯和東歐國家,已經先後和韓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中國與朝鮮半島的相連,這一地區的和平穩定,對中國來講至關重要。中國雖和韓國交過惡,但事情已過去幾十年。而且中國執行改革開放政策,要求外交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考慮國內國際局勢的變化,中國開始做與韓國建交的準備。
一九九二年四月,韓國外長李相玉來北京出席亞太經社理事會第四十八屆年會,錢其琛外長會見,雙方除會務問題外,還商定分別組成大使級代表團,為進一步改善中韓關係進行磋商,實際上就是建交談判的開始。
韓國自一九四八年建國以來,一直和台灣保持「外交關係」,韓國社會上也存在較強親台勢力,主張對台灣不能「背信棄義」。在此情況下,與中國談判建交,成為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韓國強烈提出,大使級談判要秘密進行,地點最好在北京。我們尊重韓方要求。
為了保密,我們為選擇談判地點也費了一番功夫。在一般酒店,耳目很多,難以保密。選來選去,選擇了釣魚台國賓館十四號樓。它在群樓圍牆之內,別人難以探訪。而且十四號樓在釣魚台國賓館的一個角落裏,比較偏僻,外界難以知曉裏面在做什麼。
韓國代表團對保密十分認真。他們來北京不是一起來,而是分散到達,有的人白天到,有的人夜晚到。談判在樓內,他們很少出樓。一次建議他們去不遠的頤和園看看,在閉門之後去,不會引起外界注意,但他們考慮再三還是謝絕。
談判進行了兩輪,每輪三四天。中方提出,韓國如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與中國建交,必須與台灣「斷交、廢約、撤館」。韓國代表團一段時間雖討價還價,但最終表示,這一問題需要請示國內。
本來預計談判要持續到年底,現在看來可以提前結束。考慮國際上的慣例,中方建議第三輪會談在漢城舉行,韓方開始不太同意,經中方說明,最後還是同意了中方的意見。中方代表團準備行裝出發。
但繞道香港,到達漢城時,機場出口處卻沒有人接,原來為掩人耳目,韓方人員躲到機場一個角落裏。雙方人員見面,分外高興,韓方安排的酒店也遠離市區,乘車走了近一個小時。
在第三輪談判中,韓方明確表示,同意中方關於「斷交、廢約、撤館」的立場,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韓國將與台灣「斷交」。至此,中韓雙方就中韓建交問題達成完全一致。
經過準備,中韓雙方選擇了八月二十四日簽署建交協議。當天上午,隆重的簽字儀式在釣魚台國賓館芳菲苑舉行,錢其琛外長和李相玉外長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建交協議上簽字,中韓自此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這一消息很快通過媒體傳向全世界。
一個月後,盧泰愚總統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受到熱烈歡迎。
中韓建交,是中國外交與時俱進、改革開放的成果。從韓方看,盧泰愚總統是有遠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