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傳播】「老翟說瓷」本期推介雍正瓷器

◆雍正 青花人物盤  大英博物館藏
◆雍正 青花人物盤 大英博物館藏

◆雍正 青花釉裏紅松竹梅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 青花釉裏紅松竹梅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 青花纏枝花卉紋海棠式抱月瓶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雍正 青花纏枝花卉紋海棠式抱月瓶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本港資深陶瓷藏家翟健民主持的《老翟說瓷》系列微講堂,近期與陶瓷愛好者分享「雍正的青花、青花釉裏紅」瓷器課題。

  翟健民介紹,雍正青花在整個青花瓷燒造史上,雖並不比元青花、明永宣、成化、及康熙青花重要,但它是採用浙江上等青料加以精煉,因此青色幽靜而勻潤。他指出:「雍正青花發色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延續康熙晚期時代風格,色澤青翠鮮豔,發色或深沉或淺淡,暈散不太明顯。二是仿明永樂、宣德青花,色澤濃重,暈散明顯,貌似宣德青花,線條處可見鐵鏽斑點,但有人為增色痕跡。三是色澤淺淡的淡描青花。此外,還有仿成化、正德、嘉靖、萬曆青花的。造型上,雍正時期總體風格是輕巧俊秀,工麗嫵媚,線條曲線變化自然,比例協調,應為有清一代造型設計最完美的瓷器。」

  他認為:「雍正時期,青花已成為宮廷及民間各階層日常陳設和應用器具,以碗、盤、杯、碟、罐、壺等小件器物居多,各種瓶、尊、爐、花澆等也較常見,但沒有特大件作品。此外還有二類常見器形。一是完全仿明代宣德、成化的造型,如仿宣德的一把蓮大盤、雞心碗、雙耳葫蘆口扁壺、蓮子碗、花澆等,仿成化的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二是雍正朝新創或具有時代特徵的,如牛頭尊、貫耳斜肩大瓶、貫耳六方瓶、如意耳瓶、海棠式果瓶等。」

  胎質方面,雍正青花瓷胎質潔白細膩,同康熙一樣,皆是選料精細,淘洗認真。然而,雍正時期追求造型柔美,故胎體多較康熙輕薄,即便與康熙造型相同者,亦顯格外輕巧。修胎精細,旋削、接口處幾乎不見痕跡。削足規整,挖足較深,瓶、盤類砂底細潤光滑。其中仿宣德盤足根滾圓,堪稱清代最為規範之「泥鰍背」。釉面光亮,隱約可見橘皮紋,此為仿宣德青花而形成的時特徵。

  翟健民還講解了「圖案花紋與康熙大不相同」:康熙多見的人物故事,至雍正時已不多有,尤其「刀馬人」更屬罕見。常見紋飾除傳統纏枝蓮、雲龍、龍鳳紋等,多以幽雅嫺靜的折枝花、竹石、花蝶、三果、以及花鳥為主。過枝花、過牆花、過牆龍為雍正時期首創,並影響至後代各朝。文字中以梵文裝飾,間或以排列整齊的瘦體梵文滿飾器身,亦是此間獨有。

  雍正官窯青花有署「大明宣德年製」「大明成化年製」或明代其他年號者,但多數「大清雍正年製」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少數有見三行六字篆書青花款。

  在講到雍正釉裏紅瓷器時,翟健民表示,釉裏紅自康熙恢復後,至雍正時期達到歷史高峰,此期釉裏紅亦稱「寶燒紅」。

  他又指出:「另見一類仿宣德三魚高足碗、三魚盤、三果高足碗、雲龍碗及三果瓶等作品,紅色甚為鮮豔。多數有「大清雍正年製」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除白地釉裏紅外,雍正時期還有青釉釉裏紅團龍、團鳳等器物。」

  雍正青花釉裏紅堪稱歷史上燒造最為成功的。唐英在《陶成紀事碑》中記述雍正時期重要作品,即有「釉裏紅器皿,有通用紅釉繪畫者,有青葉紅花者」。

  青花釉裏紅始燒於元代,為釉下彩瓷器的一個品種。翟健民講述:青花鈷料和銅紅料在素胎瓷器上描繪紋飾,然後上一層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其特點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色。由於鈷和銅對燒成氣氛截然不同,因此將兩種色澤都燒得十分鮮豔絕非易事。雍正青花釉裏紅的成功,足以說明當時燒造技術的高度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