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回顧/歷史文化名家 書寫香港的城市變遷

  圖:(左)葉靈鳳舊照。(右)葉靈鳳撰寫的《香港方物志》歷經多次再版。
  圖:(左)葉靈鳳舊照。(右)葉靈鳳撰寫的《香港方物志》歷經多次再版。

  香港的城市歷史,離不開文人學者的探尋。正是有諸如現代作家葉靈鳳,當代歷史學家丁新豹,香港歷史掌故研究者、收藏家鄭寶鴻等名家的不懈記錄,香港這座城市的社會變遷才得以用文字保存與傳承。

  二○二二年香港書展期間,主辦方以「歷史文化·城市書寫」為主題,推出丁新豹、呂大樂、冼玉儀、葉靈鳳和鄭寶鴻五位歷史文化作家,用作家的作品、手稿,以至藏品,一起回顧香港的城市變遷。\大公報記者 顏琨、劉毅

  葉靈鳳:他鄉亦是故鄉

  葉靈鳳所處的時代和現在有很大不同,他的作品中對香港社會的記錄顯得尤為重要,為無數讀者提供了豐富視野。葉靈鳳所完成的《香港方物志》、《香港沉浮錄》、《香港的失落》歷經幾代讀者,依舊備受歡迎。

  其中,《香港方物志》是葉靈鳳發表在《大公報》副刊上的專欄集結而成的作品。第一版於一九五八年在中華書局出版,此後歷經多次再版。書中從香港名字的由來講到本地的花鳥魚蟲,將被遺忘的風物娓娓道來,是讀者對了解香港本地歷史文化極具參考價值的作品。

  對生於南京的葉靈鳳而言,香港是「他鄉」,但這裏也蘊藏着一個家的珍貴回憶。在女兒葉中敏眼中,他鄉還是故鄉,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父親是愛這個地方的。作為香港的一份子,父親一生都很愛國,也很愛家鄉。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回到家鄉定居,最終在香港過身。我想他的作品屬於中國文壇,更屬於香港文壇。」

  其實,葉靈鳳來到香港的過程並不順利。抗日戰爭的爆發,上海淪陷。他辭別妻子和剛出世的兒子,跟隨《救亡日報》遷至廣州。

  本以為一兩年就可以回到上海,然而隨着戰事愈演愈烈,未能北返。已經懷了二胎的妻子帶着兒子和母親搭上了前往香港的最後一班船,葉靈鳳也因廣州淪陷而前往香港,這才一家團聚。

  抗戰勝利後,不少生活在香港的文人紛紛回到內地,已經在香港安家的葉靈鳳仍留在香港。在朋友的邀請下,他開始在《星島日報》的副刊開專欄撰寫文章,逐漸成為頗受歡迎的作家。

  在葉中敏看來,香港給了父親很大的創作空間。而父親也為香港文學做出貢獻,作為極具代表性的南下文人,父親用自己的力量豐富香港文壇、研究香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