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武夷精舍,朱熹的私立大學

■武夷精舍牌坊。 作者提供
■武夷精舍牌坊。 作者提供

  張桂輝

  4月下旬,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四集紀錄片《朱熹》。其中第四集《明德崇教》,在側重講述朱熹教育思想的同時,展現其對中國書院文化,乃至中國教育中「德育教育」發展的重要影響,通過珍貴的文化遺蹟和歷史文獻,介紹朱熹一生不僅恢復了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重建了嶽麓書院,並開創了會講制度,還自建了武夷精舍等,藉此將自己的思想流傳於後世。欣賞過這一集,我彷彿又走進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朱文公祠,位於武夷山隱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彼時,朱熹居住在距離武夷山不到三十里的「五夫里」。只要有空,他就會到武夷山遊玩。因為遊覽的次數多了,便在九曲溪五曲溪東、隱屏峰南麓背靠巨石的地方,規劃修建一座精舍。宋淳熙十年(1183),武夷精舍建成後,朱熹在這裡著書立說、倡道講學,成為朱熹完成《四書集注》和以它為教材實行完好的教育實踐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學,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九曲溪,位於福建省武夷山靜幽山谷之中。朱熹從14歲來到武夷山,生活長達50餘年,直到駕鶴西去。1962年,郭沫若先生有詩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今年是朱熹誕辰890周年、逝世820周年。年初的一天上午,我與幾位老友,從閩北山城建陽出發,驅車40公里,前往武夷山探訪中學校友許洪春。午餐後,我特意前往武夷精舍參觀敬謁。這天,既不是節假日,也不是雙休日,路徑幽幽,遊客寥寥。映入眼簾的,是�b�b樹影;灌入耳膜的,是潺潺水聲。路邊幾樹盛開的紅梅,與白雲藍天相襯,構成一幅秀麗的畫卷......

  九曲溪畔平林渡,隱屏峰下綠意濃。臨近隱屏峰,右折上坡,須臾間道路左邊一塊巨石映入眼簾,上面豁然刻�茈悀什窶{代哲學家、哲學史家張岱年先生題寫的「朱熹園」三個紅色大字。同行的萬先生告訴我,武夷精舍就在不遠處。果然,繼續上行若干步,左側綠草地上,一座背山面水端坐的塑像進入視線。塑像左手輕扶額頭,右手置於膝蓋,目光深邃,表情慈祥,既像是在欣賞美景,又像是在思考問題。塑像基石上,刻�荂u朱熹 1130-1200」等字樣。塑像後面十餘米,便是「武夷精舍」。

  朱熹一生,熱愛教育。從淳熙十年到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把主要精力放在武夷精舍授徒講學和從事學術活動上。這裡,聚集了一大批朱熹學派的中堅人物,是朱熹學派開展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的重要基地,南方各省負笈求學者紛至遝來,迄今有姓名可考的弟子就達數百人,可謂是當時中國的「私立大學」。朱熹在這裡講學7年之久,其間先後完成了《易經啟蒙》、《孝經刊誤》、《小學》、《詩集傳》等一大批論著。他的重要著作《四書集注》,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這些學術著作和教育實踐,標誌�茼馭Q理學思想體系的形成。

  20年前,為了紀念朱熹逝世800周年,武夷山景區管委會在書院原址上破土奠基,並增建朱熹園。歷時兩年,方得竣工。重建的武夷精舍,是朱子理學文化景觀的歷史再現,已成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場所。重修的武夷精舍,由牌坊、三進殿及廊撫組成。穿過「精舍」牌坊,前殿一副門聯曰:「接伊洛之淵源,開閩海之鄒魯」。寥寥數語,公證客觀總結了朱熹承前啟後的思想成就。

  朱熹博大精深的理學思想體系,主要由理氣論、心性論、格致論和修養論等組成。它的歷史作用是多方面的:統治者治國理政的「官方哲學」;讀書人修身濟世的「人生信條」;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民眾聖經」。它的時代價值:復興民族精神,啟動內生思想動力;弘揚中華文明,推進世界文化交融等。在前殿大門上,高懸一塊匾額:「學達性天」。門口掛�荂u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武夷學院教學與科研基地」等牌匾。在殿內「朱子生平」展室中,有「朱子生平年表」、「朱熹武夷書院簡介」等;「翰墨室」中,掛�荋X副朱熹的手跡墨寶,橫幅有「正氣」、「繼往開來」、「涵養天機」等,條幅有「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等。細加品味,寓意深長。

  朱熹與武夷山,結有不解之緣--在建精舍、立書院、育人才、撰著作的同時,打破三教鼎立的局面,以儒學融合佛、道,重新樹立起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他創立閩學,集濂、洛、美學之大成,把中國文化推進到一個新高度。宋元間,朱子學成為國家的官方哲學思想,並跨越民族和地域,傳入日本、高麗、越南等國,出現了日本朱子學、朝鮮退溪學,成為東亞文明的體現。朱子學對西方啟蒙運動和近代化亦發生過作用,堪稱世界性學說。朱熹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以其理學思想為指導而又自成體系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為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朱熹因此成為中國古代私家辦學的典範,武夷書院也成為中國古代一所極負盛名的高等學府。

  古往今來,後人對朱熹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曾有這樣的評論:「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著名歷史學家、中國思想史研究專家蔡尚思說過,「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他認為,在中國文化史、傳統思想史、教育史和禮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前推孔子,後推朱熹。因此,有些學者稱朱熹為「三代下的孔子」。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寫道:「朱熹,或稱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辯、博學、多產的哲學家。光是他的語錄就有一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學派或理學的哲學系統才達到頂峰。」而康熙皇帝對朱子的評價是:「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如今,這副楹聯,就掛在朱熹園武夷精舍中殿的門柱上,橫批是清初康熙褒獎朱熹老師李侗的御筆:「靜中氣象」。

  我注意到,在武夷精舍後殿,大門之上掛�荂u理學正宗」匾額,室內佈置成課堂,正中牆上掛�茪掑l的畫像,講台後面是正在授課的朱熹蠟像,講台下有幾排桌凳、幾個學生。牆上「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折射出朱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朱子理學不但攸關中國之命運,也影響到了外部世界。特別是東亞地區,甚至有史學家把中國和周邊一些國家稱為「儒家文化圈」。

  面朝九曲溪,告別武夷精舍,我忽然想起史料記載的一段往事:1972年,毛澤東主席曾將朱熹的《楚辭集注》影印本作為國禮,贈予前來中國訪問並推動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反映了中日雙方對於朱熹這位古人推崇備至的心態。朱子理學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