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稱 大障礙──中醫全球推廣急需翻譯標準化

  「氣」、「精」、「神」這些重要的中醫術語在英文中如何表達?翻譯的標準到底是什麼?中醫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理解其中蘊藏的深厚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思維?

  在上月中10月14日至17日舉行的「2008澳門世界中醫藥大會」上,中醫術語翻譯的標準化問題成了眾多學者集中討論的一個議題。

  事實上,中醫名詞術語至今尚缺少國際公認的英譯標準,目前比較權威的翻譯標準就有兩套。一套是由這次世界中醫藥大會主辦方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簡稱:世界中聯)在2007年編纂完成並發布的「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ISN);另一個則是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制訂的「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IST)。

  據世界中聯介紹,根據各國專家、學會的建議和國際會議決議,制定了中醫疾病名稱的英譯「雙譯法」標準,即把中醫病名與唯一的西醫病名相對應,直譯中醫病名,並將對應的英文西醫病名放在括弧內,如「風火眼」的英文對應詞為wind-fire eye(acute conjunctvitis )。此外,還制定了中藥、方劑、針灸穴名3大類名詞的多類別翻譯標準,並將漢語拼音作為上述3類1500多個名詞術語的第一翻譯標準。

  相比而言,世衛組織制定的IST則不單單針對中醫範疇,其中還包括韓國醫學和日本漢方醫學的傳統醫學術語翻譯標準。IST也沒有涉及ISN所覆蓋的1000多個中藥名稱和方劑名稱及其翻譯的標準。

  另一方面,兩個組織在翻譯原則上也存有不少分歧。世衛組織的IST明確規定在翻譯中避免使用中文拼音,但世界中聯則認為,中文拼音屬於音譯方法,「在必要時可以應用」。

  對於中醫翻譯標準的問題,與會學者指出,在中醫翻譯過程中所面臨的不僅有語言問題、醫學問題,還存在哲學和文化問題。同時,目前醫學翻譯的研究都是在西方主流的學術背景下進行,並且這些研究大部分是由西方學者主導。

  就「中醫學」這個名詞的英文翻譯本身來看,澳門理工大學語言暨翻譯高等學校教授林巍說,至今很多翻譯仍然將這個名詞簡單地翻譯成「中國醫學」(Chinese Medicine)。但這無法反映其中深厚的傳統哲學意蘊,同時也容易與現代中國醫學相混淆,因此,他建議翻譯成「傳統中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以強調其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關聯並與現代中國醫學相區別。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氣」這樣的中醫術語的翻譯上,很多學者為了讓西方人更容易理解,把「氣」簡單地翻譯成「能量」,但林巍說,「氣」是一個與人、大自然息息相關的總體概念,中醫學認為人活在自然界中,周圍環境的變化會對人體本身產生影響,因此要理解「氣」,就必須理解中國傳統哲學關於天、地、人相互關聯的概念。不過他並沒有具體解釋應如何更貼切地翻譯「氣」,ISN的標準中則規定以中文拼音翻譯。

  從各方面的研究看,中醫的翻譯標準現在還存在很多爭議,這也是在跨文化、跨語言背景下推廣這一學科不可避免的問題。不過,隨着中醫藥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各方也主動合作尋找這一問題的最佳答案。

  目前,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便與世界中聯在翻譯標準上開展合作,以提高ISN和IST的共同中醫詞條英譯方案的一致性。據介紹,英譯方案有分歧的詞條約佔兩種標準共同中醫詞條的5%。

  除了英文翻譯外,ISN中文-西班牙、葡萄牙文、法文標準的研製工作均已展開,這三個標準將在2010年前完成草案的修訂工作並提交世界中聯理事會討論、表決,如通過,將分別成為世界上首部中-西、中-葡、中-法對照中醫基本名詞術語翻譯的國際標準。

  新華社記者 張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