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小說《停車暫借問》一炮而紅/鍾曉陽書展細述寫作歷程


  圖:鍾曉陽整個講座是站着和讀者分享她喜愛文學的經歷(本報攝)

  【本報訊】記者洪捷報道:年僅十八歲即憑第一部長篇小說《停車暫借問》一炮成名的作家鍾曉陽,其著作事隔二十多年再版發行,封面變成了作者近照,而四十六歲的鍾曉陽,昨日再向讀者走近,出席了書展講座「停車莫再問─我透過《停車暫借問》問了些什麼?」。

  較少公開露面的鍾曉陽,昨日吸引了許多讀者來聽講座,現場所有座位皆滿,連通道、地面也坐着觀眾。一些文化界人士亦來捧場,包括小思、靳埭強、朱天文及鍾玲玲等。

  從食物顏色說起

  穿了一件白恤衫的鍾曉陽一開始就說,她家的食物有兩種顏色,她說:「一種是白色,就是麵粉做的,如麵條、餃子、饅頭等等。另一種是黃色,父親是印尼第二代華僑,所以愛吃咖喱、黃薑、蝦片、榴槤等。我喜歡白色,就像『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的感覺。」出生於廣州,成長於香港,鍾曉陽昨日卻以流利的普通話與觀眾對話。

  講座的內容主要是鍾曉陽與讀者分享她愛上文學的過程及在出版《停車暫借問》前的經歷。她由家庭背景、閱讀經驗、投稿及與文化圈接觸這幾方面來介紹。

  帶點害羞的鍾曉陽由小時候說起,她創作的靈感都來自母親,因為母親熱心宣傳家鄉遼寧,愛這個地方,聊起家鄉就很開心,鍾曉陽亦受到熏陶,《停車暫借問》故事中發生的地點及人物,大部分都在東北。鍾曉陽笑言:「母親常說我出賣她。」反而鍾曉陽的父親自己很少回印尼,也不大提及印尼,所以鍾曉陽還是喜歡愛吃「白色」食物的東北。

  閱讀經驗本末倒置

  鍾曉陽自言閱讀的經驗是本末倒置的,由詩詞開始,第一首吸引她視線的是宋代一位和尚志南的《絕句》,她唸到「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就覺似有一盞燈照在詩上,之後更把向鄰家一位大哥哥借來的中五會考中文教科書的詩詞全背下來,並嘗試學着曹植寫詩。她擁有的第一本書是《名詩名詞欣賞》,由詩經、古詩到唐詩宋詞都有,她都背熟了。初中時期,鍾曉陽開始熱愛新詩,如鄭愁予、余光中等的作品,後來又愛讀台灣作家如陳映真、白先勇、三毛等的著作。

  十四歲開始已寫作投稿的鍾曉陽,坦言相當踴躍,她說:「那時是漁翁撒網式的投稿,無論報紙、比賽,我都參加,第一次投稿,是投去《良友》畫報,得了第一名,也是寫母親,那時很開心,獎品是一隻手表,還要去離我家很遠的牛頭角領獎,那第一次的經驗特甜美。以後便瘋了,一直投稿,但之後卻很少第一名,都是優異獎。我還試過被退稿,是寄去皇冠的稿,我很有策略地仿瓊瑤的風格,後來被退稿,我決定一輩子不再向皇冠投稿,現在也沒有。」

  構思寫新的作品

  鍾曉陽也嘗試過參加一些作家組織的活動,卻原來這些活動,作家們是在打麻將,兩次之後不再參加了,那年她只有十五歲。在一個書展上買了台灣女作家朱天心的《擊壤歌》,覺得在心中點起了一把火,於是寫了好多封長信給朱天心,還催對方回信,終於,鍾曉陽不僅收到回信,對方還刊登了鍾曉陽的信。鍾曉陽更往台灣,與朱天心一家人會面,在當時及後來,都感受到「在遠方那塊土地,有人和自己在一起寫作」。

  在香港這個殖民管治的地方成長,鍾曉陽較少家國的感覺,台灣一行令她有了這個感覺,到了一九七八年,內地開放,她回廣州與親戚相聚,在越秀公園的荷花池看到一大片盛放的荷花,還有古木參天的小路,令她看見了小時候唸的詩詞中的意境,才發覺中國真有這些景致,作家們才寫出這些詩詞。第二年,她更回去東北探親,之後便寫出了《停車暫借問》。

  鍾曉陽在《停車暫借問》出版時已往美國留學,後畢業於密西根大學電影電視系,回港後曾從事廣告公司撰稿員、編劇及填詞人,但都覺得自己不大適合這些工作,現在除了寫專欄,還在構思寫新的作品。九七至○七年停了十年沒有寫作的鍾曉陽表示,自己當時是經歷不夠了,所以構思不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