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鯔蝦虎魚Abe's mullet goby


  圖:阿部鯔蝦虎魚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76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介紹在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介紹的物種為「阿部鯔蝦虎魚(Mugilogobius abei)」,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到「大公網」下載)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阿部氏鯔蝦虎魚(Mugilogobius abei),是在1901年,由美國魚類學者喬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與斯奈德(John Otterbein Snyder,1867-1943),在《費城自然科學學院會議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第24卷的論文〈日本蝦虎魚類的探討,附二十一新種的記述(A review of the Gobioid fishes of Japan, with descriptions of twenty-one new species)〉裡,紀念史丹福大學1898年日籍舊生「Abe Kakichi(阿部佳吉)」以「阿部櫛蝦虎魚(Ctenogobius abei)」的學名首次被發表。

   「阿部氏鯔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Mugilogobius」是拉丁語「mugil / mugilis」,以及拉丁語「gobio / gobius」的併合,意思是「鯔」及「鮈」,而種名「abei」是日本人名「阿部(發音:abe)」的拉丁語化名。

  中國的首次紀錄,是1927年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菲律賓群島馬尼拉科學局專題著作集(Monographs of the Bureau of Science Manila, Philippine Islands)》第23卷,採自海南島海口的新種「雙圈塔曼卡蝦虎魚(Tamanka bivittata)」,為本種同物異名。其後,他1932年於《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第6卷3至4期上《新及稀有的香港魚類》(New and rare Hong Kong fishes)中報道的,是香港的最早紀錄。

  鯔蝦虎魚屬(Mugilogobius),是在1900年,由瑞典苔蘚及魚類學家斯米特(Fredrik Adam Smitt,1839-1904)於《瑞典皇家科學院考察論文集(Ofversigt af Ko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s forhandlingar, Kungliga Svenska Vetenskapsakademien)》上的論文〈有關蝦虎魚屬整理的初步記述,及其歐洲種類的名錄(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arrangement of the genus Gobius, with an enumeration of its European species)〉中,以本種作模式種建立。

  本種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 Ctenogobius abei、Gobius abei、M. abei、Tamanka abei,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Gobius bivittata、Tamanka bivittata。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阿部氏鯔蝦虎魚」屬於「鱸形目」下「蝦虎魚亞目」的「蝦虎魚科」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晝行性,主要分布河口、紅樹林等鹹淡水的淺水區域,穴居於中小型礫石及朽木下縫隙生活,屬洄游海河間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幼魚在河口或河溪下游孵化順流下海,於內灣攝食微型浮游生物發育,再洄游返河口鹹淡水繼續成長。晝出夜伏,雜食性,主要以小型底棲及穴居無脊椎動物、底質砂石表面附着的藻類及有機物為食。身體前部呈圓筒形,肛門後尾柄方向漸側扁,頭大,吻前部圓鈍,成魚頭部鰓頰稍隆起,眼中等大小,微突出於頭的前上部,鼻孔前後兩對,前鼻孔短管狀,垂於上唇,後鼻孔圓形,位於眼前上方。口前位而斜裂,上頜稍突於下頜,上下頜均具多行細尖犬齒,外行齒較大,舌大,游離而前端分叉。鰓孔中等大小,由頭側向腹面延裂。體底色淺黃褐色,腹部淺色,體側至背方有6至7條不規則棕褐色橫紋,體側尾柄在第二背鰭中後方至末端具兩條清晰的棕褐色縱紋(本種特徵)。體表被弱櫛鱗,鱗片在體前方較小向尾方較大,無側線。兩背鰭上半具3條縱紋,第一背鰭由內至外緣縱紋棕褐、黃、棕褐色,最內縱紋末有一黑褐斑,第二背鰭為棕褐、白及棕褐色,近基部具約2至3個黑褐斑,胸鰭及臀鰭透明,尾鰭中下至上方具數條黑褐色放射條紋,左、右腹鰭愈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顯著,雄性體色較濃艷,頭部較膨大,體型稍粗壯,背鰭第二、三鰭條顯著延長游離呈絲狀,第二鰭及臀鰭後方延長,雌魚頭較尖小,腹部脹白。繁殖期春至秋季,於河口石底或蠔殼遺骸產卵,一年多達成熟,體長一般4厘米,最大約6厘米。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鯔蝦虎魚屬(Mugilogobius)全球約有35種,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北部日本,北至朝鮮半島及俄羅斯,東南至澳洲及印尼,西至非洲。除了本種,中國有「丘拉氏鯔蝦虎魚(M. chulae;諸氏鯔蝦虎魚)」、「黏皮鯔蝦虎魚(M. myxodermus)」、「洞葉鯔蝦虎魚(M. cavifrons;清尾鯔蝦虎魚)」、「多鱗鯔蝦虎魚(M. polylepis)」5種。「阿部氏鯔蝦虎魚」廣泛分布亞洲中國沿岸及台灣,北至朝鮮半島及日本。香港沿岸河口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