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疑慮 爭取認同\福建中學\高三\郭綺琦

  自教育局宣布計劃於全港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並把其納入獨立科目以來,反對聲音不絕於耳:有學生擔心會被「洗腦教育」、有市民憂心課程會淪為政治宣傳工具、有老師對新科目的內容和評核方法顯得不知所措;同時,也有部分市民贊成計劃,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有助增強香港學生的國民意識。

  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英治時期,回歸祖國後,政府致力透過教育、傳媒等管道去增強市民的國民身份認同。例如:每天傍晚時分利用廣播電視播放國歌,在常識、通識教育等科目中滲透德育及國民教育;以及在國慶節、太空人升空、舉辦北京奧運等大時節時,籌辦形形色色的慶祝活動,這都能增強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實,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出發點是好的,尤其在現今社會裡,年輕一輩缺乏國民意識,政府有責任去改善這種情況。

  每一個好的政策,都必須以民意為依歸,所以如要「德育及國民教育」推行成功,事先需獲得普羅大眾的肯定。我有下列建議:「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教學內容含有大量中國歷史知識和國家的施政方針,要消除大家對「洗腦教育」的疑慮,第一步是要清楚公布課程的學習內容。我建議校方推行此科目,應先向同學簡單介紹國家的背景,如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等不同範疇,當同學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後,老師才帶領同學進行個案分析。此舉不但能消除「洗腦教育」的嫌疑,更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增強家長和同學對新科目的信心。

  在評核方面,我認為此科目不應設立考試制度。一是因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推行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國民意識,如要他們硬背課本內容去應付考試,實際作用不大。相反,如果學校透過日常活動,包括升國旗、齊唱國歌,以及舉辦與此有關的嘉年華、座談會等,以一個輕鬆、靈活的教學模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相信其效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