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貨物囤積運作不暢


  圖:HIT設計中、小船裝卸作業,在繁忙期實際要求仍待改善

  □香港港口貨櫃裝卸運輸作業旺季來臨,相關行業為聖誕檔期貨物付運工作繁忙,業界人士表示,佔港區貨量近一半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近期在營運操作與服務質素、效率幾方面出現不同程度變化與下降,導致大量貨物囤積貨場,貨櫃流通與裝卸作業不暢順,碼頭眾用家心情焦急及頗有微言,即使行業向碼頭商反映意見後,亦未見有太大改善。業界促請HIT盡快改善操作與服務,以迎接旺季來臨大量貨物進出口。

  碼頭發言人昨日在回應本報記者電話查詢時,表示「經與操作部了解情況後,HIT並沒有出現碼頭運作擠塞和延誤的情況,碼頭運作一切正常。」但有碼頭用家透露,碼頭在兩個月前已經出現貨物交收延誤的情況,目前情況是變本加厲。貨主和貨櫃車司機都抱怨輪候交收貨櫃的時間太長。

  發言人稱碼頭運作正常

  粵港內河船運商會主席洪潭源昨天在電話訪問中表示,今年5月開始,HIT碼頭擠塞情況已開始浮現,近2個多月情況愈來愈嚴重。「內河船商在6月份的船運率只及高峰時期一半,我們已經想盡方法解決問題。」他們曾經試過組成聯盟船隊以船少貨多進入碼頭泊位,減少滯留船隻的數量,但也無助解決問題。他直指,懷疑HIT的碼頭操作出現了問題,令駁船公司斷班、失預算,經營艱難。洪潭源警告,如果延誤情況持續,只會迫使付運和承運的內河承運商轉到別的港口裝卸,不利香港航運發展。

  航商指船貨滯留嚴重

  馬士基的南中國區總監卡拉斯亦認為,貨物和船隻滯留的嚴重性,足以令他們把航線從香港遷往其他港口。日本商船三井(亞洲)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伯炎也持同樣看法,認為這是在「鼓勵」船公司撤離香港,儘管這並非HIT單方面問題。

  熟悉碼頭運作人士表示,香港港口的操作模式一向以來是高標準及運作成熟,但現在已逐漸改變,中轉貨運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吃重,靠泊碼頭的中、小型內河船數量日漸增多,由於HIT原來是專為遠洋貨櫃船靠泊而設,在場地安排特別貨場及設施裝置,不能完全適應航班密而載貨量少的內河船操作,加上迴旋餘地不足,轉變期間自然會產生一個「瓶頸位」。雖然HIT是世界一流的港口,但因為設計上不適應這種「根本問題」,港口難以跟上實際操作情況。

  「僱一輛貨櫃車跑一趟要花幾千元,一些公司寧可花相同價錢去承包駁船運一批貨櫃。」一名專業人士昨日透露,部分貨主由於要節省管理費用和成本,改用海運取代以前以陸路貨櫃車運輸方式,加重港口裝卸壓力。大量貨物滯留的原因可能跟控制成本和改變運輸模式有關。

  洪潭源對此觀點表示贊同。他表示,在廣東西部地區來港駁船營運成本比使用拖車運箱來港的成本還低,吸引愈來愈多小船到那些港口裝貨,加劇香港港口的擠塞。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今年頭5個月內河船艘達到35760艘次,同比跌4.4%。

  洪潭源認為,香港要長遠地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應增加駁船泊位。他說:「既然政府願意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留住空運中轉貨,為什麼亦不重新考慮新建碼頭和裝卸設備。」另外,有意見認為可以解決辦法之一,是在屯門內河碼頭(RTT)附近增加後勤及物流用地,取消對碼頭限制只准靠泊內河船舶,應讓近洋船舶掛靠裝卸。

  葵青部分後勤地建倉庫

  為解決貨主在旺季面對的貨物擠塞問題,部分碼頭用家一直建議政府增加物流用地,例如盡快發展物流園或是改變貨櫃碼頭後備用地用途。近日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回應業界意見,決定改變葵青港區部分後勤用地用途,建立倉庫,又說對該片土地對HIT來說並非必需。此外,政府還會考慮在青衣西南步發展新碼頭,在2012年底就會發表初步研究報告。

  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李耀光曾經向傳媒表示:「葵青港區貨櫃碼頭的後勤用地是至今提升香港港口競爭力的最佳措施。」他對於政府決定用這片土地建立倉庫而不繼續用作貨櫃存放感到「奇怪」。HIT多年來都與香港政府討論有關後勤用地的問題。碼頭負責人表示,設立後勤用地「有助解決駁船泊位短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