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熱帶氣旋的終極形式


  □每次颱風襲港,地理老師被當成颱風的活字典,同事關注的是颱風會否正面吹襲,要早作準備;學生關注的是會否懸掛八號風球,會否多一日假期。香港人似乎已忽視上世紀六十年代颱風溫黛帶來的災害,八號風球高掛時往往是酒樓、食肆、戲院高朋滿座的時候。

  七月的太平洋西岸,多個颱風接踵而至:韋森特為香港帶來了十三年來首次的十號風球、蘇拉對台灣及福建帶來強風及暴雨,海葵使上海、杭州等地嚴陣以待。大家會問,颱風是什麼?

  颱風侵襲的地區甚為廣泛,包括太平洋西岸,由朝鮮半島至中南半島,而美國、印度,甚至南半球澳洲一帶亦會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各地稱謂不同:在美國及中南美洲被稱為颶風,源於印第安語,意即惡劣天氣之神;在北印度洋上發生的稱為旋風,因颱風本是一種旋轉之風。

  華南沿岸稱颱風的名字是由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在氣象學上,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是在熱帶海洋上形成的低氣壓。

  颱風形成的條件

  以中心附近風速為根據,可分為熱帶氣旋、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颱風(颶風),2009年香港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不是所有熱帶海洋上空的雲團都能夠發展成為颱風。在攝氏26度以上的熱帶海洋上,海水因受太陽照射溫度高大量蒸發,溫濕空氣膨脹上升,水汽在高空凝結,釋放出大量潛熱,就成為氣旋的動力來源。大氣低層由於內外氣壓差異大,四周空氣急促流向低壓中心,受地球自轉偏向力影響,在北半球形成圍繞低壓中心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大氣系統,若熱帶低氣壓繼續加強,最終或會發展成颱風;當颱風進入陸地後,由於沒有水氣提供的能量補充,颱風會逐漸減弱、消散。

  近年來,颱風形成地區有北移的趨向,應與全球增溫有關。有氣象學家指出,全球溫度上升,颱風的強度與次數皆會增加。

  颱風的移動路徑

  影響香港的颱風多在菲律賓以東海域(是赤道附近,因赤道無地轉偏向力)形成,以加羅林群島附近至菲律賓之間的熱帶海洋最多,另南中國海也有,但次數不多,威力亦較小。颱風形成後主要向西、向西北及轉向移動。

  向西移動的熱帶氣旋於不同緯度生成經過的地區不同。緯度較低時會穿越菲律賓後進入南海,在廣東、海南,或越南登陸。緯度較高時可經巴士海峽,影響台灣,在廣東、福建登陸。

  向西北移動的熱帶氣旋可穿越台灣或巴士海峽、在廣東及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琉球群島,在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

  轉向型的熱帶氣旋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移動,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則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台灣、東海或浙江、江蘇等地,轉向後可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

  七月襲港的颱風韋森特帶來了十三年來首次的十號風球。對香港,特別是樹木的破壞特別嚴重,相信也能喚起巿民對颱風危害性的關注。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已帶來了更多的自然災害,也許我們應反思我們對自然界的態度,着實地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努力。  撰文:周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