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過多過廣亟待調整

  新高中學制已推行接近三年,第一屆通識科文憑試亦已進行,各種問題相繼浮現,幸各方正努力應對,嘗試處理一些未如人意的情況。依我之見,繼考評局推出改良方案以應對校本評核問題,教育局有必要正視通識教育課程內容過多過廣的問題,盡快調適,恢復通識教學的正常「狀況」,以減輕師生的負擔,避免「教不完書」、「不斷補課」、「追趕課程」、「機關槍式講授」等問題延續下去。

  三大知識落差

  為什麼課程內容和教學時間有如此大的落差呢?第一,通識科強調融會貫通各科知識,但新高中與昔日高補程度不同,同學在高中只接觸少量科目,不少同學都缺乏經濟、地理、歷史或科學等基本知識,教學難度和時間自然大增。舉例而言,在討論中國GDP與國力問題時,老師必先要教授GDP等經濟學知識,教學時間也因此大增。第二,現時不少中學紛紛在初中開設人文學科等科目,中史、世史、地理、經公等科目被迫取消。於是,學生既沒有「通識」應有的人文素養,更缺乏足夠的「常識」和「基礎知識」,老師唯有從頭開始,教學時間自然不夠。第三,通識科其實涉及心理學、政治行政、社會學等方面理論和知識,根本遠超一個中學生應有的認知範圍,初中和新高中的科目也少有提及,要求同學自學又有極大困難,結果老師要不斷「補底」或「輸入知識」,怎不百上加斤?

  除了「三大知識落差」,課程文件也有三大問題存在。第一:內容過廣過多。相比高補程度只需修讀兩個單元,新高中的六大單元實在太多,有學校甚至在考試前三個月,還有兩個單元未教,情況之嚴重可想而知。第二:寫法太虛太闊。以往高補程度內容,探討問題下有具體的內容為指引,老師很清楚要教授的範圍,但新高中課程文件只有一些空泛的「探討問題」,之下的「說明」同樣是一些空泛的名詞或討論方向。以「單元二:今日香港」的「生活質素」為例,其概念廣泛而延伸性強,每日發生的時事大多可歸納其下,試問師生怎不誠惶誠恐,要不斷「追趕」課程。第三,忽略實際運作。課程假設學生在初中擁有相當的基礎知識,無視低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低估教師補底和照顧差異的時間,既要老師進行議題探究,但又忽略在進行有效探究前的準備工夫,最終形成種種未如人意的情況。

  四個改善方向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四大改善方向。第一,短期內將六大單元分為「必修」和「選修」部分,例如:單元一至三為必修,其餘三揀一,令課程分量較合理。第二,長遠要重寫課程文件的「說明」部分,收窄探究的範圍,甚至指定研習的方向和基礎知識,以免師生無所適從。第三,提高通識科在新高中所佔課時比例,與中文和英文科一致,確保學校管理層為本科編配合理課時。第四,重整初中課程體系,正視初中人文學科形式繁多而質劣、部分學校科目組合混亂、校本課程質素參差等問題。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