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打通課程銜接副學士


  圖:黃志漢認為,開辦副學位方向正確,但政府「太心急」,以致學生出路不足

  □本港副學位課程十年內激增兩倍。開荒牛之一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黃志漢認為,開辦副學位方向正確,但政府「太心急」,以致學生出路不足,質素參差。他透露浸大持續教育學院擬明年起,旗下十個專業均為績點(GPA)達標的學生提供四年制自資學位課程,學歷全由浸會大學頒授。/本報記者 成 野

  媒體報道,本港八大資助院校下自資學院一手拿公帑,一手辦自資課程,一○╱一一學年進帳高達五十億元,猶如八大的「搖錢樹」。但黃志漢接受傳媒訪問時,直斥此說「無知」,坦言開辦自資課程諸多不易,包括政府規劃不足,發展急功近利;各校課程良莠不齊,充斥賣廣告,打價格戰現象,浸大持續教育學院十年未漲學費,更要償還三點六億元的政府貸款,赤字頻出。

  副學士急速發展配套少

  身兼浸大國際學院院長的黃志漢稱,該院在本港率先開設副學位課程。此舉源於一九九五年,他赴美參加持續教育會議。「回來就和政府協商,香港能不能開辦」。當年十月開始收生,學生畢業後的主要出路為海外升學。因課程受歡迎,到九九年收生增至三百。「開辦原意是給年輕人多出路,不要一試定終身」。

  但在二○○○年,特區政府提出十年內將香港高等教育普及率從當時的百分之三十,提升至六成。至○三年,副學士課程人數已猛增一倍,○六年全港共二萬八千人修讀副學士課程。黃志漢認為,提升大專普及率方向正確,但量化指標,難免變為行政任務。短期急速增長(見附表)而配套不足,勢必埋下隱患。

  全港現有十五所院校,以自負盈虧形式開辦副學位課程。以市場來解決高等教育普及的問題,固然吸納力強,卻亦會引發不良競爭。「○六年,街上到處都是廣告」好似兜售商品。應運而生的是無休止的「價格戰」,部分學校為了壓縮成本,不惜刪減先修課程的上課時數,以致課程良莠不齊。

  既要對抗成本上漲和市場壓價的夾擊,黃志漢稱浸大國際學院已十餘年未加學費;又因校區建設而欠下政府三點六億元的債務,每年需還貸四千萬。「前幾年,除了還貸,本來就有赤字,去年轉虧為盈,但算上債務還是赤字」。

  黃志漢指出,媒體用個案和「倔頭進士」等詞彙渲染副學士「不成功」,令整個社會對副學士的認識普遍悲觀。曾有畢業生搵工時,遭遇對副學士有成見的老闆,「其實好多學生都很不錯,有些批評其實不合理」。

  為此,浸大持續教育學院與浸會大學合作開辦六個學位銜接課程,為學生「搵出路」。並於○九年推出「自資學位課程優先取錄計劃」,予中七畢業及有意升讀副學士的學生申請。申請者需先完成學院的副學士,繼而升讀自資學位課程,並由浸大頒授文憑。目前的六個專業,平均每個提供八十個銜接學額。

  黃志漢透露,擬於二○一三年,將學院十個專業全部「打通」至學士學位課程,學生讀完副學位後只要績點「達標」即可升讀,預計績點「至少在二點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