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故事 三種挫折─記尤德紀念基金獎學金得主/本報記者 呂少群


  圖左起:李慧心、盧安迪和勞恩慈,同獲尤德獎學金,同稱盡己所能成功在望/本報記者呂少群攝

  一夕之間,雙耳由半聾變全聾;勝券在握的實驗題得分近乎零;夠條件又夠熱情竟落選於最心儀的學院!三個學生,三個故事,同遭有生以來大挫折,悲觀失望但沒有絕望,他們深知,失敗其實孕育着成功的種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幾經奮鬥,他們贏得了備受推崇的尤德紀念基金獎學金,踏上成功新台階。

  二十三歲的勞恩慈,就讀於著名女校聖保祿學校。從小四默書次次零分到會考取得二十六分,天與地的成績在於年幼多病,長服抗生素導致十歲時完全失聰,遭同學歧視又被老師嫌棄。「我曾祈求天主重賜我聽力,最終是覺得自己太無用,更給世界遺棄。」幸好,小五班主任的一句話帶給她溫暖和希望。

  「入讀浸會大學英文系是我的人生轉捩點。我獲得第一個獎學金,由前校長吳清輝伉儷頒發,使我知道傷殘人士一樣有出頭天。」令勞恩慈感激的是,老師一次次鼓勵她申請滙豐銀行海外獎學金,使她得以赴英國交流一年,更用上高科技助聽器,由此提高其自立自強的信心和勇氣,每周一小時的全班全英語辯論更使這位失聰者不再失語,也不再失意。昨天,她得到前港督尤德遺孀嘉許,將赴牛津大學攻讀碩士課程,為未來考取政務官、服務香港鋪路。

  失敗孕育成功

  相對而言,中六生盧安迪的人生路充滿幸運和成功。小四時,他就是奧數迷,其後代表學校以至香港出戰數學奧林匹克、物理奧林匹克,屢屢獲獎。不料,中四參加台北物理奧林匹克,竟在一道實驗題遭遇滑鐵盧,「用了五小時,居然開不了機,全題十分只得零點四,原因至今不知道,真是失敗又失望」。

  盧安迪沒有自暴自棄,因為「每次失敗總會為成功播下種子,重新站起來才會有收穫的一天」。也是中四那一年,本地大學讓他無條件提早拔尖,被他婉拒;雖然已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無條件取錄,但他堅持先要完成中學教育,與同是十七歲的少年人一同接受首屆文憑試的考驗。

  流行歌這樣唱:小小苦楚等於激勵。但得悉名落演藝學院收生榜後,令李慧心這個戲劇狂熱分子幾乎發瘋,不是苦海翻細浪,而是天昏連地暗。好歹入了一所大學,自問天分不如同學,導師又冷淡,她把三分一時間花在搞校外戲劇,結果只能以總平均二點幾勉強取得數碼圖像榮譽學士。心有不甘的慧心,決意重考演藝學院,說服了父母財政支持,更打動了考官。在演藝,她如魚得水,總積分躍至三點七,先後執導《死佬日記》、《伽里略傳》等。

  下一站,李慧心要到英國考取表演製作碩士,為登上西九文化藝術區的大舞台而打拚。她和勞恩慈、盧安迪,連同八百多名得獎者,昨天齊集大會堂領取第二十五屆尤德紀念基金獎學金。三人同聲寄語今年的文憑試和中七高考生:盡自己努力做到最好。因為,失敗是成功的踏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