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生分享北極考察成果


  圖:左起:鍾國昌、梁頌輝、張曉瑩、謝昀臻和李樂詩分享考察成果」大公報記者黃穎雅攝

  □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來自文學、商學、工程、法律、醫學、科學及社會學的一年級學生,組成「善衡極地考察團」,並由極地探險家李樂詩博士擔任總顧問,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講師鍾國昌擔任科學主任,今年五月中遠赴北極的格陵蘭西部,登上百年歷史的探險帆船倫勃朗號,在平均攝氏零下10度情況下進行12天極地考察。中大法律學院四年級學生謝昀臻在分享會上表示,格陵蘭人善良,樂於助人,小孩天真爛漫,原來小孩沒有上補習班,生活一樣會很開心。\大公報記者 黃穎雅

  中大善衡書院的遴選委員會在年初收到89位學生提交的研究及宣傳建議書後再經一輪篩選面試,從中選出16位不同學系的學生,組成中大第一支由本科組成的北極考察團隊。大學資助每位學生旅費五萬元,學生則每人付約1.3萬元。返港後,考察團於善衡校園舉行「善闖北極」展覽,並籌備11月中出版書籍,與師生和大眾分享考察成果。

  善衡極地考察團於今年五月中由香港出發,經迪拜轉飛哥本哈根,再到北歐的堅賈路蜀(Kangerlussuaq),最終抵達曼尼蜀(Maniisoq),上船展開考察之旅。同學出發前,先擬好醫學、法律、心理、電子計算及營養學等獨立研究題目,在八日七夜的船程中,講師兼善衡極地考察團科學主任鍾國昌,帶領學生每天在雪地步行六小時,往返探險船及石灘、凍原、深海、淡水等考察生物的多樣性,共進行八次生物科研實習,成果豐碩。

  隊員從不會說辛苦

  中大學生乃至科學主任都是第一次到極地考察,隊員無不感到疲累艱辛。總顧問李樂詩說,到極地考察機會難得,因此極地考察隊或南極考察隊員,從來亦不會在隊長面前說辛苦,因此她亦要求學生不能在她面前說辛苦。全球暖化議題備受關注,李樂詩說,考察人員要持續不斷地去考察,才能得出全球暖化的研究結果,中國的極地考察隊自1999年至今,考察船每次到北冰洋考察,都採取相同航線和定點,定點由全球定位儀定好,每次都在相同位置收集樣本,紀錄每一次的行程,每年重返地點收集資料,以監測大自然在不同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例如日本「311」大地震泄漏的有毒物質和建築材料就飄流到極地,影響環境生態。

  中大文學院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四年級學生張曉瑩,醫學院環球學領袖培訓專修三年級學生梁頌輝,亦分享其在極地的難忘經歷。張曉瑩說,團隊每天要上岸做兩次考察,一次天氣轉壞,到晚上十時才有機會上岸做考察,當時氣溫跌至零下,隊員惟有好似企鵝般圍在一起取暖,一邊合唱香港流行曲,「這時才明白軍人在行軍中唱軍歌,原來是要振奮士氣」,團隊唱歌,也是為了打醒十二分精神去完成極地研究。又有一次考察船駛近冰川附近,遠處突然有大塊冰川崩裂跌入海中,讓她反思「上千萬年才能形成的冰川,崩壞原來只要一瞬間」,親眼看見後讓她感動不已。梁頌輝說,當地上網費用高昂,傳一封電郵須付約數千元丹麥克朗,所以團員都沒有上網或打電話。航程除了做考察研究之外,團員亦有寫日記習慣,成為考察的珍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