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昔】木蘭未必姓花 創作難究實證
筆者是一位歷史工作者,同時也酷愛電影,因此經常有人向我推薦歷史電影。雖然歷史研究和歷史電影的確有交匯的地方,但事實上卻是完全兩回事。電影始終是創作,屬於娛樂,未必要求真,而研究卻非常重視證據,講求合情合理且真實。早前有一套由美國迪士尼出版(2020年)的電影,名叫《花木蘭》,內容講述一位名叫花木蘭的女孩代父從軍的故事。花木蘭的故事,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不論是民間傳播還是學校教育之中,或多或少都會提及《木蘭辭》這個作品。今次我們不為電影進行評價,而討論歷史研究中的花木蘭到底是怎樣的。
歷史學界關注花木蘭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木蘭辭》講述的是哪兩個政權之間的戰爭?要回答這問題,首先要考證《木蘭辭》是何年創作,那麼從中推敲出來的答案就會有說服力得多。遺憾的是,《木蘭辭》原文既沒有記載作者身份,也沒有記載年份,學者也只能從其他作品論證創作。在其他作品之中,最早有關木蘭的記載是南朝陳朝釋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記:「木蘭,不知名。」換言之,《木蘭辭》不可能晚於陳朝。加上《木蘭辭》記載「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汗」是少數民族稱呼天子的尊稱,加上征戰地點皆在北方,而當時在北方的少數民族王朝便是北魏。北魏是鮮卑人的王朝,他們經常與北方另一少數民族柔然打仗。由此推論,《木蘭辭》是在講述一名北魏鮮卑女子代父從軍,與另一民族柔然打仗的故事。我們也因此得到另一資訊,花木蘭不是漢人,而是鮮卑人,戰爭一事,也是兩少數民族之間的鬥爭,與漢族關係不大。
另一個歷史學家會關注的問題,是真實歷史上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代父從軍這件事是否存在?或許這個問題可以從花木蘭這個名字講起。閱讀《木蘭辭》,首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全辭無一處寫「花木蘭」,連作品名稱也是「木蘭」。故此「花」木蘭經過學者研究,是民間對於女子從軍,特意為她附加上去的美譽,既不是木蘭的姓氏,也不是她的名字。正如上文所提及得《古今樂錄》,「木蘭,不知名」,便有「木蘭」甚至不是名字,而是姓氏的說法。
我們都知道,北魏是鮮卑人王朝,大部分人民的姓氏均是複姓,例如拓跋、獨孤和司馬等,木蘭應該都是複姓,而非姓名。不過,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可,因為也有史書的地方志記載木蘭是姓名,其姓氏乃「魏」或「朱」,木蘭是名字。不過,筆者均認為不太可信,始終這些地方志的創作年份是明朝之後,與南朝相比較的《古今樂錄》,筆者還是更傾向後者。
既然連花木蘭的名字都有爭議,要論證該人存在或代父從軍此事存在便更難了。首先,《木蘭辭》是一首民歌,民歌有創作的成分是必然,能否當之信史自然有不同論者有不同意見。其次,學者也沒能從正史中拿出女子從軍的記錄或證據出來,單憑一首民歌就肯定古代有女子代父從軍,說服力未免不足。
最後,按常理推測,軍隊招募士兵的時候,應該會經過體檢過程,木蘭能掩人耳目,通過體檢,並且征戰多年而不被發現女兒身,此說法的確有牽強之處。
正如筆者開首所說,不論是文學作品或是電影,其實均含創作成分,若以歷史研究的求真精神去看,那必會大失所望,文學作品和電影瞬間失去該有的浪漫和傳奇魅力。因此,筆者鼓勵以看待創作的態度來看待創作,看待歷史則用看待歷史的態度,硬生生混淆兩者,結果只會雙重失望。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