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習文】早期教材多錯漏 大學學者編文選

  香港的中文教學,除了初中與高中階段的課程外,大學入學試也直接影響了高中後預科的課程安排。預科課程在2012年取消高級程度會考後,才為新高中課程所取代。早期的預科課程,無疑是為香港大學入學試而設。

  如之前的文章所言,早期的香港中學可分為中文中學及英文中學。其中中文中學的畢業生如有志升讀大學的,皆以進入內地的大學為主。而英文中學大致由官立學校及補助學校組成,有志繼續升讀大學的,除了小部分到外國升學外,大多數入讀香港大學。香港大學是一所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大學。雖然在1913年成立文學院不久就請來賴際熙太史主持中文課程,但並不能頒發學位證書。1927年,中文學院成立,以教授中國傳統經史及翻譯為主。1933年後,又改為中文系。考生如要入讀該系,需報考「中國語言及文學」一科。

  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國共內戰後,香港的教育生態也受到影響。香港大學決定自1954年起跟隨英國大學改四年制為三年制,並參考英國一般證書教育考試(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模式,為入學試設立普通程度(Ordinary Level)與高級程度(Advanced Level)考卷。因此中文系需着手設計該系的入學考試課程。1953年,該系先制定了《國文參考材料》一冊。全書分為甲(24篇範文)、乙(16篇範文)兩部,指定凡參加香港大學入學資格普通程度中文科考試的考生只需研習甲部,而參加高級程度中文科考試的考生則需甲、乙兩部並習。不過,此項材料製作頗為粗疏,以至錯漏百出。

  及至新上任的系主任林仰山教授另委人編輯教材。由劉百閔、饒宗頤負責群經與詩文和小說、戲劇的選文和撰作解題與注解;由羅香林負責關於史書的選文和撰作解題和注解。最後由林仰山擔任綜合和審定的工作。此教材命名為《中國文選》,全書分上、下二冊。考生如先考上冊的為普通程度,如合考上、下二冊的為高級程度。1955年起,凡投考港大,而選考中文的,必先攻讀。

  《中國文選》全書收錄範文97篇,〈編輯例言〉指出:「本書所選經、史、子、辭賦、散文、詩、詞、曲、小說等,大抵為各時代之重要作品。雖不足以盡中國文學之全貌,讀者苟能悉心體會,對於歷代文學之體裁、風格及學術思想,要可獲一基本認識。」許振興評說:「讀者遂能藉着涵括經、史、子、辭賦、散文、詩、詞、曲、小說各範疇的選文與詳述各範疇發展脈絡與要項的『解題』,扼要掌握中國歷代經學史、文學史、哲學史、儒學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等基本知識。」此書的地位直至1985年才被1983年出版的《新編中國文選》取代。

  踏入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文中學的學生難以再到內地升讀大學,一部分內地的大學學者在香港設立中文的大專院校,也為該批學生提供升學機會。1957年2月,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組成「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並於1959年舉行「專上學校統一入學試」。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1964年開始舉行「香港中文大學入學資格考試」。1979年,中大的入學試由香港考試局接手,並改為「香港高等程度會考」。1980年,香港大學的高級程度考試,易名為「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並由香港考試局接辦。1992年取消「香港高等程度會考」,所有預科生皆考「高級程度會考」,而該試也在該年提供中文版試卷。

  到了1994年,考試局新增了多個高級補充程度(AS-Level)科目,其中新增的高補程度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被列為必修科目。原先的中國語言文學科是屬於選修性質的,則成為了選修的高級程度會考中國文學科。

  新增的高補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設有文化專題範文六篇,分別是唐君毅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吳森的《情與中國文化》、毛子水的《中國科學思想》(後改為劉君燦的《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連附錄) 、趙永新的《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金耀基的《中國的傳統社會》和殷海光的《人生的意義》。2012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舉行最後一屆考試,並為香港中學文憑試所取代,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也從此取消。

  ■陳仁啟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