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若林
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向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的輸美商品加徵最少10%的所謂「對等關稅」,並聲稱這是美國的「解放日」。特朗普此舉無疑是挑起了一場「世界關稅大戰」,香港作為美國其中一個重要貿易夥伴,自然無可避免地將受到影響,但從連日來社會各界的反應來看,並沒有像一些別有用心者所稱的那樣「亂了陣腳」,相反的是,香港各界既保持警惕也積極謀變。在百年未有大變局朝縱深演變之際,香港背靠祖國,發揮好獨特「聯通」優勢,積極求變謀變,主動開拓新市場、建設新業態、創造新動能,就一定能在挑戰中找到新機遇,開創新局面。
特朗普所謂「對等關稅」政策,目的無非三個﹕其一,落實其競選承諾,強化其「世界領袖」的形象;其二,逼迫全球企業作出選擇,要麼向美國繳付巨額關稅,要麼就將工廠移到美國,以向其選民交代;其三,以「獅子開大口」的形式逼迫其他國家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協,讓美國可以從中撈取着數。
然而,市場和全球各國都沒有出現如特朗普所期待的反應。金融市場向來是經濟政策的風向標,在「對等關稅」公布後不久,美國股市便出現「插水式」暴跌,納斯達克、標普500期指分別一度下跌超過4%和3%,錄得2022年9月以來最差單日表現。被稱為「美股七巨頭」的蘋果、亞馬遜等巨企都不能幸免。先不論特朗普的「關稅大計」是否真能刺激美國本地經濟,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市場如今卻先陷入風聲鶴唳的狀況。
美「解放日」成「怨恨日」
再者,特朗普一廂情願認為貿易夥伴為因為加徵關稅而作出讓步,甚至美國財長貝森特出言威脅受影響國家和地區不要報復,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國家表示會「欣然接受」「對等關稅」。中國昨日宣布向美所有商品徵收34%關稅,打響了反制美國關稅戰的第一槍。而歐洲和南美多個國家都已強調會優先保護本地就業和經濟,歐洲議會最大黨派歐洲人民黨主席韋伯更直言:「對我們的美國朋友來說,今天不是『解放日』,而是『怨恨日』。」可見特朗普似乎太高看自己的所謂「交易藝術」。
多名學者和評級機構分析員都表示,「對等關稅」如果長期維持,不但拖累全球多國經濟,更預計徵收關稅不足半年,美國經濟就可能先行陷入衰退。這已經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是玉石俱焚的損人不利己。
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香港難免受到一定衝擊。美國不但對內地和香港累計加徵54%關稅,港美兩地郵寄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小型包裹亦被取消免稅待遇,加上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國家都成了「關稅大戶」,在東南亞和東盟國家經營的港商也勢必會碰到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儘管影響無法避免,但放眼全局,香港毋須過分悲觀,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在美國霸權之下,沒有一個國家會任人宰割,可以預期不少國家會加強與美國以外的國家尋求貿易合作。尤其像日韓、歐洲、東盟以及更多發展中國家都很可能會尋找「後路」,並選擇加強與中國合作。香港正是國家對外貿易的最前線,也先天具備與國際營商法規對接的優勢,這是香港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的大好機會。至於對更多發展中國家來說,香港更可以提供成熟的諮詢體系和橋樑功能,對更多地方輸出專業服務,打造成為一個國際貿易的大型中介平台。
避險角色將有更大需求
其次,現時全球供應鏈正不斷推進重構,而中國製造業的高度自動化、市場規模,以及原材料採購、零件生產方面的低成本,都代表着全球供應鏈無法離開中國。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三成,便是最好的證明,這為香港謀發展突破提供了堅實的依靠。
第三,關稅戰引發的震撼,不僅會令避險資產的需求增加,也會促使全球資金重新配置。2023年,香港已錄得超過1.25萬名超高淨值人士,在全球城市名列榜首,截至去年5月底有近90間全球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或擴展業務,另有至少130間家族辦表示準備或已決定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究其原因,是因為香港的穩定營商環境、成熟法律制度、完善金融體系趨生出吸引了大量避險資金。同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投資者在關稅戰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可以預見香港的避險角色將有更大需求。家族辦、資產管理等領域在可見的將來,或會成為香港金融業務的新支柱。
此外,香港也仍然具備自由港等傳統優勢。眾所周知,香港的進出口貨物均毋須繳付任何關稅,亦無任何關稅配額或附加稅。當美國向全球揮舞關稅大棒的同時,香港的自由港優勢反而顯得特別突出。香港一直維護全球自由貿易,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香港一直堅持多邊主義,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貢獻,就算美國以一敵眾挑起關稅戰也不足為懼。
關稅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這場「關稅大戰」如何演變仍不得而知,但香港既有背靠祖國的底氣,又有聯通世界的優勢,靠着靈活變通、沉着應對,香港便能化挑戰為機遇,在變數中謀着數,在變局中實現更好發展。
(來源:大公報A12:評論 2025/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