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們,從3月8日起,大公文匯網新鮮上線專欄——「今日薦讀」。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海量資訊,你是否常常目不暇給?別擔心,「今日薦讀」來幫你!
我們的編輯團隊精心挑選了大公報和香港文匯報的優質版面和大公文匯網的優秀文章,為你呈上最美味的新聞大餐。
這裏有時政熱點的深度解讀,有文化歷史的趣味探索,有科技前沿的最新動態,有國際視野的細緻觀察……無論是想了解最新資訊,還是漲知識、開眼界,「今日薦讀」都能滿足你。
快跟着我們的薦讀,開啟美好的閱讀之旅吧!

大公報副刊專欄「七日談」文章。今日是清明節,文章作者何志平憶述家族故事,探討了清明節的意義。他回顧了從小到大參與家族掃墓的經歷,感慨生死輪迴,強調清明不僅是對逝者的追思,更是對生命意義的反思。通過與祖先的「對話」,人們重新審視自我,理解生命與永恆的關係。文章以家族故事為線索,深入探討了清明節的文化意義和生死哲學,引發讀者對生命傳承與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是一篇兼具情感深度與哲理性的佳作。點擊閲讀詳情

大公報「無價之水」系列專題報道之三。港人現時支付的水價,僅夠支付管理東江水所需的電費,實在便宜。事實上,國家為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在維護東江水水源、水質上持續投入,當中有許多無法量度的支持,種種成本難以計算。看似唾手可得的飲用水,其實得來不易。點擊閲讀詳情

香港文匯報圖片專題報道。中國救援隊在緬甸地震後迅速展開救援,用堅定信念與專業精神詮釋中緬胞波情誼。廢墟上的堅持,高溫下的守護,中國救援隊用行動書寫生命至上的信念,這份跨越國界的情誼讓人熱淚盈眶。點擊閲讀詳情

香港文匯報「華人科學家歸國潮」專題報道下篇。專題詳細報道了近年來海外華人頂尖科研人才因西方科研環境惡化及歸屬感缺失,紛紛歸國投身國家建設的趨勢。專題通過李懷光、錢琦、顏寧等青年科學家的歸國案例,展示了中國科研經費增長、政策支持、產學研用閉環等優勢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報道深入剖析了歸國科研人才如何在國家支持下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的雙贏,為讀者呈現了當代中國科研領域的嶄新面貌與無限潛力。點擊閲讀詳情

大公報「獅子山下新故事」系列專題報道第25篇。今日專題介紹了香港水墨畫家何紀嵐憑藉對藝術的熱愛和堅持,辭去設計工作,全身心投入水墨創作,開創了獨特的「香港格式」風格。何紀嵐的畫作不僅表達了對香港的深情,也體現了新一代藝術家的拚搏精神。專題展現了何紀嵐如何將傳統水墨畫與現代設計思維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為讀者呈現了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和香港這座城市在藝術中的獨特魅力。點擊閲讀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