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在剛剛落幕的第18屆亞洲電影大獎中,陽東霖參與造型設計的電影《只此青綠》提名最佳造型設計獎,這一消息再次將這部備受矚目的作品推向大眾視野。造型師陽東霖履歷豐富,無論是影視、戲劇還是在晚會的舞台上,都有他參與設計的精彩作品。對於此次入圍,他表示是意外之喜,因為《只此青綠》與傳統電影有諸多不同之處。

電影《只此青綠》脫胎於同名舞蹈詩劇,原舞蹈編導團隊全程參與電影打造。影片講述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繪製傳世畫卷《千里江山圖》的傳奇一生,以獨特視角、絢麗光影和豐富想像力,帶領觀眾領略宋風雅韻與《千里江山圖》的壯美。陽東霖在戲劇、晚會舞台上成果斐然,此次參與《只此青綠》電影造型設計,帶來諸多創新與思考。電影沒有明星演員、沒有台詞,完全依靠舞者肢體和畫面敘事,這種獨特表現形式在電影界可謂獨樹一幟。

運用色彩表達人物特性
在創作過程中,色彩是關鍵要素。陽東霖解釋說:「無論是對色彩的感受,還是對傳統文化的解讀,我們都需要將其轉化成為自我創作和表達的方式。我們在藝術創作時,應該考慮如何讓歷史不僅僅只是重現,而是走進更多當下人的心裏。我們一直在做傳統題材,並不是亦步亦趨、原封不動地從博物館照搬,而是通過個人的表達和解讀,對其進行了一種結構性的創新,用更適合當下人審美的方式表達和呈現出來。」

《千里江山圖》中的青和綠如何在電影中呈現,成為造型設計的一大挑戰。不同人對青和綠的理解各異,陽東霖團隊嘗試用不同材質、樣式進行表達。比如,在表現青綠段落時,從原作眾多色彩中只選擇保留石青和石綠,並運用在不同的麻質材料上,以抽離的方式呈現,體現出冷峻、典雅的東方女性審美,契合宋代的內斂風格。「顏色是我們在創作中最敏感的一個環節,《千里江山圖》這幅傳世巨著所體現出來的青和綠這兩種顏色,我們可以怎麼來做?每個人對於青和綠的理解會不一樣,用什麼樣的材質來做載體,用什麼樣的樣式來表達,可能就是我們無論在舞劇中還是在電影中都會去做的一個嘗試。」他說。

此外,陽東霖也將色彩運用在表達人物的特性上,他說:「譬如說天才少年王希孟,為什麼我們給他用了茶色?其實你會發現關於這位18歲的少年,在歷史上對於他的記載就只有一句話而已,但是他卻畫出了這樣一幅絕世之作。在我們看來,他在18歲的時候一定是一個很淡泊、很輕盈的少年,他沒有太多功利心,或者說他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來創作藝術。又譬如說像我們所熟知的青綠的段落,《千里江山圖》裏不僅僅只有青和綠,還有像赭石、朱砂等很多顏色,但是我們最終就很克制地只保留了石青和石綠這兩種顏色。」
戲劇角度設計服裝是浪漫的事
從舞台到電影,陽東霖和團隊在材質和版型結構上做了重要調整。為適應電影鏡頭,需選擇更具質感的面料替代舞台上的輕質面料,同時在版型結構上進行優化,使其更符合電影拍攝需求,又保留原有審美方向和風格。陽東霖認為,古裝題材造型設計難度相對較高,因其需從無到有進行設計製作。而參與戲劇藝術的服裝創作充滿浪漫,能結合歷史時期服裝樣式、人物性格命運以及戲劇走向,賦予服裝獨特概念。為創作好每一部作品,團隊都會深入歷史,如創作《只此青綠》時多次前往北京故宮博物院,創作舞劇《詠春》時深入佛山葉問生活之地,感受當地風土人情,只為更好地理解歷史、講述故事。
陽東霖覺得,通過戲劇藝術來做服裝是很有想像力、很浪漫的一件事情,「如果僅僅只是為特定場合的演出設計造型,呈現出來的一定只能是特定的樣式。但是我們在做戲劇造型設計的時候,它就可以天馬行空了。我可以將自己對這個歷史時期的服裝樣式的感受,結合戲劇劇情、人物性格,以及整個戲劇的走向,為造型設計賦予一個概念。譬如說紅色,我賦予人物炙熱、以及在涅槃時候的感受,或者我可以賦予人物一件類似深海的藍色服裝,代表他在這個階段的一種情緒。」他說。
心聲:漢服是年輕人的文化自信符號
當下,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不斷升溫,如漢服流行、國風化妝品和古風食品受到追捧。陽東霖認為,這體現了人們對共通文化符號和元素的需求,通過這些文化元素,大家凝聚在一起討論、分享,形成文化認同,這便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只此青綠》電影的創作,正是希望通過創新表達,激發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情,增強文化使命感和責任感。

陽東霖說:「年輕人常因為熱愛漢服、國風化妝品或者古風食品而找到共同話題,從而聚到一起討論和分享,這便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具象體現。」
(來源:香港文匯報B03:人物 2025/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