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近年來,隨着西方科研環境惡化,越來越多海外華人頂尖科研人才歸國,全職加盟國內頂尖高校或研究機構。除了政治環境的考量、在海外缺乏歸屬感等因素,許多科研人才認為,中國科研實力不斷提升,無論是科研經費投入,還是配套人才政策,都為個人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一些年輕科學家看來,「歸國」成為志業規劃的主流,希望個人的研究成果能夠落地應用,為國家發展助力。
2022年,青年學者李懷光在英國劍橋大學與導師開展的「帶電吸附劑」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儘管留在國外發展前景並不差,但他毅然選擇回國,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擔任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入選「校長青年學者」計劃。在深圳,李懷光與他的科研團隊,聚焦低碳與氫能領域,展開前沿研究。對他而言,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需求始終是職業生涯的首要選擇。李懷光說,他立志把國際前沿的科研經驗轉化為推動國家綠色發展的實踐力量,為實現「雙碳」(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目標貢獻智慧與能量。


李懷光的軌跡是當下眾多青年科學家歸國發展熱潮的一個縮影。
撐青年人才任科技項目負責人
近年來,持續增長的科研經費支持力度讓中國成為科研人員嚮往的熱土。近日發布的《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4)》指出,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是研發經費投入,從2018年1.9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到2024年增長至3.6萬億元以上,6年時間增長84%。
對李懷光而言,完善的科研保障體系為其歸國發展鋪就坦途。入職初期,他便獲得校方提供的專項啟動資金,為組建科研團隊和搭建實驗平台奠定基礎。短短兩年間,其研究團隊已步入正軌,十餘位青年科研人員聚焦碳捕集技術前沿領域展開攻關。
對比國內外科研環境,他深有感觸:「歐洲的科研項目申請,青年學者面臨激烈競爭。而在深圳,科研機遇更加豐富。國家政策特別強調支持青年人才擔任重大科技項目負責人,這種制度性保障讓青年學者能真正挺膺擔當。」
產學研用閉環助成果轉化
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正成為新一代科學家的時代使命。李懷光特別強調其研究領域與產業應用的高度契合性:「歸國選擇深圳,其中一大因素正是因為深圳匯集眾多科技領軍企業,實驗室裏的創新,可以很好地進行成果轉化。」
李懷光介紹,團隊依託大學和大灣區國際碳中和研究院的產學研平台,已構建起常態化校企對接機制。「自2022年下半年起,我們保持每月1次至2次的企業技術對接頻率。在解決企業實際工程難題的同時,也反向拓展了研究維度。」 並計劃進行中試,期待跟更多的企業合作,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產學研用形成閉環。
「鵬城優才卡」匯聚科研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博士後成就獎獲得者錢琦也是當下歸國發展浪潮中的一員。在吉林出生成長,赴美求學深造,儘管有多所知名的美國高校拋來橄欖枝,錢琦並沒有糾結,果斷選擇在深圳落腳。

2023年,錢琦以深圳市「鵬城優才卡」持卡人的身份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帶領科研團隊致力於構建新型異質結和超晶格,並研究它們的關鍵量子相干機制,為新型量子材料和器件的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回國一年多來,錢琦感受頗深的是這座城市對科研人才的厚愛,而大量人才匯聚,也讓她得以迅速組建起科研團隊,全心投入科研。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團隊目前已經順利招募了兩位博士後,並正在辦理第三位博士後的入職手續,「這一點是我意想不到的順利。」

國內高校科研機構成海外人才聚寶盆
2022年底,顏寧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到深圳創立醫學科學院引發廣泛關注。目前她擔任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兩個機構的掌門人,她的到來不僅大大促進了深圳生物醫藥領域快速發展,還帶動了一批高精尖人才加盟,被稱為「顏寧效應」。近期,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又對外發布全球學術人才招聘公告,向海內外招募頂尖科研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亦成為海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開發布的消息,學校已面向全球招聘引進了近700名國際知名優秀學者和研究人員,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6名,各國院士近50名,國家級人才110餘名。目前引進的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研究工作經驗,其中共有109人次入選2024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南方科技大學教學科研系列教師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經驗,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工作或學習的經歷,高層次人才佔教研系列50%以上。據悉,該校近兩年新引進人員原工作單位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法國遺傳與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等。
港積極攬才 66創科學人入六高校
香港致力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憑藉高水平科研及國際化背景,加上「一國兩制」的獨家優勢,成為了華人科學家歸國潮下,頂尖學者的熱門落腳點之一。2021年,特區政府推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Global STEM Professorship Scheme)」,通過支持獲選者成立實驗室及聘請團隊成員,過去幾年間成功招攬大批優秀科研人員來港。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66名「傑出創科學人」來港,分別加入6所大學,而其他獲選學者亦將陸續來港。
在已來港的「傑出創科學人」頂尖學者之中,以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最多,兩校各有15人。按大類學科領域計,最多人屬電腦科學及工程學,共有30人,而醫療及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及其他分別有19人和17人。
近年通過計劃來港的傑出學者眾多,包括曾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現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蘇慧,前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終身正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毛傳斌,在美教研逾30年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院士、現港大社會地理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梁順林,以及前墨爾本大學和澳洲眼科研究中心眼科流行病學教授、港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等人。
香港各大學的「傑出創科學人」,在獲得香港賽馬會撥出資源設立創科實驗室的同時,可透過特區政府「研究人才庫」資助聘請團隊成員。有關研究員有接近220名,藉人才、硬件及資源的結合,全面促進前沿研發。
留日青年工程師歸國灣區創業

張耀倫曾獲得日本政府「高度人才1號」簽證,在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日本FANUC擔任研發工程師,他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三項突破性技術,獲得了四項基礎性發明專利,其中三項已授權,且經中國科學院科技查新評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團隊其他核心成員來自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澳門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
從日本歸國創業,張耀倫堅定不移地以工業機器人機械臂為學術研究方向,並創辦張量象形,推動系列研究成果投入實際應用。2025年開年,張耀倫團隊的機器人「一鍵部署」運動規劃控制器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在深圳第四屆「龍崗雙創之星」中斬獲高端裝備製造-團隊組一等獎,這一技術可降低機器人部署成本50%以上。張耀倫說,來到深圳的一大原因正是看中粵港澳大灣區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以及港澳的國際化優勢。
張耀倫表示,大灣區都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區內香港、澳門與國際聯繫緊密,他希望立足大灣區接觸國際市場。在他看來,香港製造業早已北上,與內地緊密合作推動新一代的工業智能化會有更大的未來。「未來,香港公司只需要出設計方案,深圳或者東莞的工廠進行OEM加工(貼牌代工),並通過一鍵部署在全球進行遠程工廠排產。」張耀倫亦留意到香港近來支持科創發展,希望透過香港活躍的金融市場募資,並作為支點強化與國際市場的聯繫。
特稿|投資人主動上門推科研成果落地
日前,IEEE Fellow(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國際計算機協會傑出科學家齊國君結束了近15年的異國生涯,飛抵杭州,正式加入西湖大學。據悉,他在西湖大學新組建了「MAPLE實驗室」,已經有近20人,開發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對文本、圖像、視頻等在內的多模態感知、生成與具身智能交互算法與應用開展研究。
「被西湖大學那股學術自由的氣息吸引了,想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事情。」對於「為什麼回來」這一問題,他的回答簡單明了。在學校官網上,他還留下了這樣一段話:「知行合一、理實交融,不斷突破人類知識與探索的新邊界,並通過實踐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是一所大學的精神內核。期待和西湖大學一起為探索和創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據了解,為培育適宜原始創新的環境,在西湖大學作為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可以自主組建研究團隊,自主決定研究方向,有充分的科研經費使用權,能夠在充足的空間裏自由探索;同時還建立了創新導向的科技評價標準,關鍵看研究是否獨一無二、不可或缺,並充分考慮基礎研究的不確定性,實行長周期考核。西湖大學方面表示,這一系列探索都是為了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態,讓人才能夠心無旁騖做學問。
學科交叉激發創新靈感
「這裏整體科研氛圍非常好,有很多交叉學科在一起,會催生我很多新的想法。」1993年出生的王睿,一直從事第三代太陽能電池研究,曾入選福布斯中國及亞太30歲以下30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科技創新35人。2021年,他毅然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並成為當時校內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我們的實驗室都離得非常近,而且周邊又是不同研究方向的,有很多交叉學科。像我的實驗室旁邊就有做光學的、做微納加工的,我們雖然不是小同行,但作為大同行,交叉思維就會非常多。」
今年2月,王睿團隊在疊層太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讓鈣鈦礦與銅銦鎵硒疊在一起,光電轉換效率達到23.4%,未來有望應用到建築、汽車、飛行器、柔性可穿戴設備等不規則表面。「浙江從事光伏產業的企業很多,很多投資人對我們的研究都非常感興趣,主動來找我們聊,要幫助我們怎麼去落地。」
對此王睿很有感觸:「在國外,如果你創業還要自己跑出去做路演,一步步去找投資人,在這裏反過來是投資人主動上門來找你,然後幫你去實現想法。而且在商業化、產業落地等方面的配套也都非常齊全。」
(來源:香港文匯報A13:要聞 2025/04/04)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