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劉毅)國家藝術基金公布2025年度資助項目名單,何紀嵐的畫作《香港格式》系列成功入選。作為水墨藝術家何百里的兒子,何紀嵐走上繪畫道路,恍若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但何紀嵐並不願依靠父親的盛名,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走上水墨創作的道路,開創屬於自己的「香港格式」:「我希望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過程雖然艱辛,但也希望能用作品表達一種香港印象,喚起不同人對城市的印象。」
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一切,都可以成為靈感寶庫
提及何紀嵐,難免會提到他的父親何百里,但專訪當日,大公報記者才從何紀嵐口中得知,何百里並沒有傳授給他嶺南畫派的繪畫技巧,更不會要求他一定要繼承自己的衣缽,「父親只是薰陶我對美的感受,啟發我從生活中去接觸藝術。」
兩年為限辭工專心繪畫
這種薰陶令何紀嵐擁有了對藝術的感知,在加拿大和香港修讀學位期間,也是選擇了同設計相關的專業,且畢業之後並不是一開始就投身繪畫,而是在2000年前後,從事設計相關工作,譬如企業營銷、設計以及品牌推廣等,「當時並沒有想着要成為一個畫家。」
或許是人到了一定階段,都會去思索人生的方向,何紀嵐於2015年那一年開始思索,既然自己喜歡藝術,為什麼不能在藝術界闖出一片天?「當時我在做一些生意,想過一邊繼續上班,一邊做藝術創作,後來發現不太能兼顧,就辭了工,全身心做好繪畫這一件事。」何紀嵐說。
「選擇辭工,其實如同開啟了一場歷險,香港從事藝術向來都是苦捱,所以根本不知道這條路會走成什麼樣子,只能用心去做。我以兩年為限,倘若真的失敗了,我就繼續做一個打工人。」何紀嵐形容,萬事開頭難,寂寂無名、無人問津,也要靠堅持創作,支撐自己走下去,「最難的在於我要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回望初期的創作之路,何紀嵐不願憶苦,而是將每一次的挑戰都當成一種正面的體驗,「給自己機會,盡量去試,日常生活主要依靠之前上班的積蓄。」
在水墨畫中建構空間線條
為了尋找藝術創作靈感,他從不怕嘗試,努力了就算失敗了,一幅畫要畫很多次,畫了撕、撕了又畫,他也不氣餒,「不管用多少時間和努力,我相信總能畫出來。日常生活中經歷的一切,都可以成為靈感寶庫。」
走上藝術道路,他也會擔心,「我在創作過程中,最不想的就是別人看了我的畫,說我似誰,或者在我的作品中看到前人的影子。」何紀嵐如是說。因為是做設計出身,他十分喜愛線條感,而水墨畫的空間和線條可以有無限可能性,故而他就想到可否在水墨畫中建構空間和線條。
於是,他運用設計的思維,利用水墨畫特質,形成自己的「香港格式」。畫中,香港熟悉的街景,以層層疊疊的幾何圖形勾勒而成,輔以簡約的線條和色塊,以抽象手法詮釋城市空間。
2017年,何紀嵐的作品上拍佳士得拍賣市場,讓他明白自己的作品,可以得到觀眾的喜愛和認可。近年創作的《板塊》《飛絮》《香港格式》和《深黑印象》水墨系列等,粗直交錯的水墨線條,表達出當代都市的節奏和韻律之美,向觀眾展示中國水墨也可以有全新的透視效果。
不忘初心|「創作不該有局限,想像可以無窮盡」
觀何紀嵐畫作,筆下水墨多以黑白為主調,在何紀嵐《香港格式》系列作品中,本地的城市街道井然有序,別有一番意趣。何紀嵐介紹:「我會用線條和留白,展現一種空間上的對比,畫中城市之景,是我心中的香港印象,觀眾看畫可以認為是香港,也可以聯想到任何一座現代化的都市。」
香港這座城市是何紀嵐的「創作之根」,「我喜歡畫香港,因為這座城市是我的家鄉,其承載的獅子山精神,鑄就了這座城市的輝煌。」何紀嵐表示,比之父輩一代的奮鬥,作為年輕一代,未必時常將這個口號掛在嘴邊,但拚搏之心不變,正如他的繪畫風格,沒有花團錦簇的繁華,錦繡都在心中。
創作始終不是一件容易事,入行至今,何紀嵐也要面對沒有靈感的時候,何如?「這個時候我會放下畫筆,將自己釋放出來,繼續從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有時候不是見山才能畫山,而是見到一件事物,但去到畫中可以畫成其他,畢竟創作不該有局限,想像可以無窮盡。」
(來源:大公報B5:副刊 2025/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