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伍軒沛、許棹傑)點滴是金,點滴是情。香港教育大學環境與極地研究講座教授、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及主任何建宗日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港人現時支付的水價,僅夠支付管理東江水所需的電費,實在便宜。
事實上,國家為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在維護東江水水源、水質上持續投入,當中有許多無法量度的支持,如深圳水庫就僱用了2000名保安來保障供水安全,防止偷水、污染等情況發生,近年更投資先進的電腦系統用於監控和自動化控制,種種成本難以計算。

生命之水逆流而上,翻山越嶺來港,看似唾手可得的飲用水,其實得來不易。
何建宗考察及研究東江水逾30年,據他了解,管理一條河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何建宗舉例,東江水由河源流到東莞,再從東莞的太園抽水站運到深圳水庫,每秒有100立方米的水通過這段80多公里的輸水路線,過程中耗用大量電力,涉及電費不菲。
犧牲集水區周邊發展機會
管理整條河流更需要大量人力,由於食水安全至關重要,「如果有人,比如恐怖分子或者不法分子將一瓶毒素倒入河中,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為了保障河流安全,不僅要建立監控系統,還得安排大量人員看守。香港在集水區管理方面也有相關條例,規定離開集水區30米範圍內不准建房或污染環境。在內地,要確保數十公里集水區運河的安全,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犧牲發展機會,計及這些隱藏成本,東江水價一點也不貴。
為了向香港供應穩定安全的水,國家投入眾多無法計算的成本,例如深圳水庫就僱用了2000名保安來保障供水安全,而且保安室配備了先進的電腦系統,用於監控和自動化控制,這也增加了成本。另外,一旦發生異常情況,還需要安排人員守護河流,防止不法行為。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水成本較高。

大公報記者上個月到東莞的抽水站及深圳水庫走訪觀察,發現每一個泵站裏都有數組偌大的抽水泵24小時不停運作,讓東江水能夠源源不絕地供應香港。而且為了更準確地調度水源,深圳水庫還有一個調度中心,以智能及人工方式,24小時實時監測東江水從太園抽水站運到深圳水庫的整個過程,每一個階段都不容有失。而近年,更是投放了更多的高新技術到保護水源的工作上(詳見表),成本可謂有增無減。
乾旱期亦保障香港供水
何建宗又表示,國家為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自周恩來總理時代就下達指令保障香港同胞的用水安全和生活穩定。即便現在廣東省的供水企業可能面臨虧損,也依然保障對香港的供水。實際上,廣東省很多地方都缺水,但基於國家政策和供水協議,香港在用水上享有優先權,即使在乾旱年份,內地也會優先保障香港的供水。這種優先權的價值難以估量。東江水供應流域的人口多達4000多萬,而香港僅700多萬。像東莞、惠州等地,為了保障對香港的供水,很多重要的工業區和商務區都要截水。內地各城市的付出,不少港人並不了解。

「統包扣減」模式 以用量計水價
香港政府過去購買東江水,是以「統包總額」模式進行,即無論用水多少,都需要支付固定金額。由2021年起,政府已轉換以「統包扣減」新模式機制購水。香港按實際取水量支付費用,若取水量低於協議上限的每年8.2億立方米,可扣減未用水量的費用,但需支付基本水價的逐年調整成本。有議員認為,「統包扣減」機制可以讓香港在彈性的購水模式下,仍能保障本港所有市民及經濟活動的用水,不曾因供水短缺而受限或受影響。
香港在2006至2020年間,採用「統包總額」模式向粵方購水,根據這個模式,香港每年須支付一筆固定款額,從而獲得每年供水量可達至協議所訂的上限保證。此方式確保香港獲得每年供水量可達至協議所訂的上限,令香港在出現百年一遇的旱情時,仍然有足夠的食水供應。
自2021年起改用「統包扣減」機制後,水價會視乎實際供水量,從基本水價扣減,這安排令控制取水量更具彈性。此機制至少可應用至2029年。新協議下,每年供水量上限為8.2億立方米,但若實際取水量低於此數,按差額扣減費用,扣減單價逐年遞增,2024年為0.315元/立方米。
「統包」原則保證供水量
立法會議員梁熙認為,在「統包」原則下,訂定每年東江水供水量上限,即使遇上極端天氣及旱季導致水源短缺,仍可避免本港食水供應面臨風險,確保本港所有市民及經濟活動的用水,不再因供水短缺而受限或受影響。例如在如2021年廣東大旱,東江水仍能按協議量供應,避免香港陷入水荒。香港教育大學環境與極地研究講座教授、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及主任何建宗認為,不少港人對統包機制存在誤解。他表示,東江水每年實際的供水量並非11億立方米,根據最新的東江水供水協議,每年供水量上限為8.2億立方米,如有進一步需要,供應更可增加至每年11億立方米。通常情況下,香港每年的取水量約為8億多立方米,剩餘的3億立方米是根據實際需求,在必要時與廣東省協調水價後再輸送來港,不過最近十多年甚少出現這種情況。
新科技保養 減爆水管浪費
既然東江水來之不易,港人更要珍惜這寶貴水源。根據水務署的資料顯示,2024年水管滲漏率約13.4%,雖已較2000年的超過25%降低不少,但專家認為,政府仍要加強水管維修及保養工作,減少爆水喉浪費食水的情況。
香港教育大學環境與極地研究講座教授、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及主任何建宗認為,要降低水資源丟失率,最大的挑戰是維修保養。「十多年前,香港水資源的丟失率高達25%。」何建宗解釋,丟失率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非法接駁,過去存在一些偷水現象,比如一些洗衣店盜用消防喉水,但經過打擊以及與喉管商會合作,這種情況現已有所改善。另一是自然的水土流失,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新市鎮填海區域。
出動機器人 監察水管狀況
何建宗又介紹,在維修和更換水管方面,可採用一些新技術。比如當水管爆裂時,可以將特殊材料製成的膠袋塞進破裂水管,然後吹氣使其膨脹,即可在毋須挖掘路面下修復水管,這種技術被稱為無管接駁工序,加快了水管維速的速度。此外,過去須依靠水壓判斷水管是否漏水,現在可以機器人或超聲波技術監測,亦可以通過智能水錶,根據用水量的突然變化來判斷水管是否出現問題。
事實上,香港的水管滲漏率並不算嚴重,雖然較新加坡或日本東京等國家或城市的低於5%要高,但已優於部分歐美國家。香港城市規劃師林筱魯認為,香港的水務管理屬世界頂尖水平,但由於部分水管較老舊,早期興建的水管用料亦未必是最優質,導致不時出現爆水管問題,不少淡水資源白白浪費,甚為可惜。他認為政府需要進一步優化水管用料及維修工作,而立法會亦會一路監督,珍惜水資源,確保淡水用得其所。
(來源:大公報A11:港聞 2025/04/04)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