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大會今天(3日)討論邵家輝議員動議的「優化輸入人力措施」議案。根據Arcadis 2024年度《國際建造成本指數》,香港的建築成本名列亞洲第一,主要原因是熟練勞動力資源短缺。就此,商界(第三)議員嚴剛提出三大建議,呼籲特區政府改革破局,制定並實施有效的輸入人力政策,加速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增強本港國際競爭力,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石。
嚴剛議員表示,香港面臨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現有輸入人力措施存在瓶頸等不利因素,面臨工程建設項目成本高、效率低的現實問題。他以今年即將投入使用的南沙大灣區文化體育中心為例,該項目工期為2年,主題場館設置6萬個座位,總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而同樣3座場館,總共容納6.5萬人的啟德體育園,工期卻長達近6年,耗資高達319億港元,凸顯本港在工程效率和成本控制上的巨大差距。
嚴剛議員指出,在保障本地勞工權益的同時,外勞的需求缺口相當大。因此,有必要優化輸入人力措施,制定更合理高效的政策,解決好香港長遠的勞動力需求,提高工程建設的性價比。
嚴剛議員建議,應適度增加引進外勞比例,加速滿足北都建設需要。對於遠離居民區的工程應允許延長施工時間,在條件允許下推行「三班倒」輪流作業,加快工程進度,節省建造費用,更好利用現有勞動力資源。
其次,建議仿照新加坡與澳門做法,修改目前規定外勞工資需參照行業中位數水平,改為徵收外勞稅。既能增強僱主在釐定外勞工資時的彈性,節省開支;亦能夠保障本地勞工的工資水準,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致「一舉三得」的社會效益。
此外,需研究配合特別項目開展、快速審批的短期技術人才工作簽證等政策,更靈活地滿足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嚴剛議員強調,面對高額財赤與效率挑戰,政府不能夠再患得患失,他期待特區政府在政策上進一步改革破局,「兩權相利取其重」,提速增效推動八大中心及北部都會區建設,保障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