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萬象更新。方丈萬行大和尚帶領僧眾普請出坡,共植花生。暖陽如金,春風拂面,彷彿天地間的禪意在此刻流轉。

花生與其他作物交替輪作,順應自然,既善用土地資源,又契合四時節律。這樣的耕作方式,不僅蘊含了禪宗「隨緣而作」的智慧,更呼應了現代生態農業的理念。僧眾在田間翻土、堆肥、培土,勞作間心無旁騖,將禪修融入耕作,以農入禪,以禪養農,農禪合一。每一鋤、每一鏟,皆是修行;每一株、每一苗,皆為法緣。這正是東華禪寺僧眾「運水搬柴皆是道」的真實寫照。



在四時流轉裏,從磨煉身體的強健,到長養心中的悲憫,就好像一個最樸素又無限縱深的法門。這顆心不是要在某一刻放棄塵世,歸隱山林,而是融於人海,小心而珍愛地相待每一個當下。

東華禪寺以農禪並重為修行特色,寺院周圍的土地廣闊,山林蒼翠。現有油茶地1000畝,茶葉地500畝,耕地200餘畝,菜地30畝,山林地2000畝。這片土地不僅孕育了自然的恩典,更承載着禪門的生活智慧與修行之道。在這片農禪田地裏,僧眾種植茶樹、油茶,五穀雜糧以及四季蔬果等綠色有機農作物。這些農作物源源不斷地供應寺院四眾弟子一年四季的三餐素食,成為僧團自耕自足的根基。



農禪合一:以農入禪 以禪耕農

禪宗自唐代百丈懷海禪師開創「農禪並重」的傳統以來,便將農事勞作與禪修融為一體。「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奠定了禪宗自耕自足的基礎。

所謂「以農入禪」,是指僧眾通過農事勞作,將身心融入自然,在翻土、種植、收穫的過程中,放下執念,專注當下,體悟禪理。農禪的修行,不是遠離塵世,而是融入自然,順應天地,與山川草木同呼吸,與四季節律共生長。

而「以禪耕農」,則是將禪的精神注入農事之中。僧眾勞作時,心無旁騖,不求速成,不逐名利。農禪的實踐,既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命的惜福。
人天合一:擔水砍柴 無非妙道
農耕與禪的結合,是禪宗中國化的獨特產物。禪宗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順應自然,而農事勞作正是順天應時的體現。



農禪的核心,在於「人天合一」。僧眾在田間勞作時,感受春種秋收的自然節律,體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法則。在農禪的世界裏,土地不僅是糧食的來源,更是修行的道場;種子不僅是生命的象徵,更是覺悟的契機。「擔水砍柴,無非妙道」最能體現禪宗的生活智慧。禪宗認為,開悟、禪機一定不能脫離生活;脫離了生活,佛法便失去了意義。順應自然便是順應生命的本質,通過農事勞作,僧眾磨煉心性,體悟生命的本質。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裏,將勞作化作修行,將自然融入心境。



煙暖土膏農事動,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無際,野草閑花次第生。
東華禪寺的農禪實踐,是禪宗千年傳統的繼承,僧眾播種的不僅是糧食,更是福田與智慧。禪宗的「活在當下」並非空談,而是要求人在每一件事中全身心投入,忘我忘情,無功利心,方能與當下真切相融。
通過農禪的修行方式,將現實的勞作與信仰的理想融合,將殊途的手段與最終目的貫通,將勞作的過程與豐收的結果成就。於深耕細作中將身心安頓下來,萬物自然而成,正如法。




【來源】東華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