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曾敏捷)特區政府致力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北都發展不能單靠政府推動,發展局稍後將推出更多措施,鼓勵及便利市場參與北都發展,包括容許土地業權人用待徵收土地補償抵銷補地價金額、落實「按實補價」安排及延長短期租約批租期;政府亦正探討成立北都項目審批專組,在建造階段加快推進北都發展。

甯漢豪表示,北都發展面對多項挑戰,其中一大挑戰是政府希望加快北都發展,並鼓勵市場力量參與,但當前經濟環境多變,無論政府或市場財政均受制約;隨着北都進入工程建造階段,需加快產業進駐,提振市場信心,「我相信第一批產業進駐會是在河套區,而今年稍後隨片區試點做招標,我們好希望今年內讓大家見到成果。」

做好民心工程 妥善處理收地
北都發展涉及大量收地,甯漢豪形容是「一場又一場仗」。她坦言,雖然現時的收地遷置安排較多年前完善,有免經濟審查的專用安置屋邨選項等,大部分收地工作都能順利推展,但仍有小部分人故意不交資料、不配合收地工作,甚至可能軟對抗,故政府要繼續做好與受影響人士的溝通、做好民心工程,讓收地工作順利推展。
甯漢豪重申,現屆政府非常重視北都發展,近年引入不少「破局創新」安排,包括引入新發展模式,例如片區開發;引入新思維批地,在北都推動產業用地發展時,並非價高者得,而是更重視質素及成果;聽取及吸納市場意見,推出便利市場參與發展的新措施。
「我們很想提速發展北都,亦知道北都發展不能單靠政府力量,我們需要市場力量參與。」她預告將推出多項措施,便利市場參與北都發展。未來幾年,北都大批用地會被徵收,政府研究措施鼓勵業權人提早交還政府已規劃發展的用地,並用相關用地的價值,抵銷其他換地或地契修訂的地價,「可以讓業權人節省現金流,有助促成一些地契修訂或換地項目,我們希望今年內早日落實。」
她透露這安排適用於未來數年徵收的北都用地,「我們會分批做,相關用地會是短期內政府計劃徵收的用地,至於短期是1年抑或3年,我們會再定,應該是幾年的範圍,不會太長,否則會影響政府現金流」;至於收地賠償價格,會參考現時新界的收地補償安排。
落實「按實補價」 增投資者意欲
政府希望年內推出「按實補價」安排,增加投資者意欲,促成更多發展。甯漢豪說,早年用地不足,政府希望地盡其用,故補價是按該地皮用盡規劃容許的可建樓面面積計算,若涉及非商業用地,補價按該用地最有經濟價值的發展規劃計算,不過,政府近年聽到市場聲音反映,經濟環境多變,部分發展未必希望「一步到位」,「按實補價」會根據項目的實際發展樓面、實際發展用途,計算補地價金額。
將檢視多於七年租約可行性
政府亦聽到業界聲音,希望政府進一步延長短期租約用地的租約期,她說發展局會檢視以多於七年租期批出部分短期租約的可行性。
甯漢豪說,「按實補價」及延長短期租約批租期,料將不限於北都用地,政府正研究細節安排,會平衡不同考慮,包括對政府財政的影響、相關用地長遠發展等。
北都多個發展區已先後公布初步規劃,甯漢豪表示,政府現時透過加快前期工作,包括盡快完成規劃、推出措施促成換地、引入片區開發等,加快北都發展。隨着北部開始進入工程建造階段,不少聲音建議政府參考疫情期間建造方艙的經驗,成立跨部門的專組,共同審批及協助處理發展遇到的問題,「專組的概念,我們會研究,但未必需要一個專門的寫字樓;是否可以有個專組,定期開會審批北都所有的項目?我們會探討。」
研制定片區開發便利融資計劃
政府在北部都會區引入「片區開發」模式,首個試點將於年內招標。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市場意向調查顯示,有開發商提出平整片區產業用地後,同時承擔興建及營運園區,政府歡迎市場「做多啲」,不排除日後會朝該方向制定招標條款。因應有關注片區開發的融資安排,發展局稍後會聯同金融管理局,檢視是否需就片區開發制定便利融資的計劃。
三個片區試點分別位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新田科技城,為期三個月的市場意向調查收到22份意向書。甯漢豪說,曾與部分企業會面,樂見不少意見落實到細節位。有開發商表明只是想發展住宅項目,會在完成土地平整後,交還產業用地;亦有內地企業希望「做多啲」,提出承擔興建及營運產業園區,「若他們願意做多啲,我們好歡迎,若這是主流意見,不排除會朝這個方向訂定招標條款。」
樂見開發商提出興建營運片區

被問到會否擔心片區招標被質疑是為特定企業而做,甯漢豪重申,政府是公開聽取不同意見後制定標書,招標是公開公平,「如果我們要用市場力量,怎能不聽市場聲音?」她相信,會有不同背景、來自不同地區的企業參與北都發展,發揮各自優勢,「除內地企業外,很多西方國家的駐港總領事亦有與我們接觸,表示樂意參與北都發展。西方企業以往甚少參與土地競投,但他們會參與建築工程,這是他們的優勢。」
政府預期,每個片區開發成本約100億至200億元,對於有意見關注融資安排,甯漢豪表示,稍後與金管局聯繫,檢視是否需就片區開發的融資安排制定相應的計劃。
不排除直接批地發展特定產業
至於北都會否直接批地發展特定產業,甯漢豪說,暫未有直接批地,但不排除有關可能,「點解要有重點企業辦公室?因為我們想吸引重點企業落戶,若去到某個階段,我們是可以商討特別的地契,都是公平公正之下進行,因為政府到時要交代點解咁做。」
規劃與時並進 擬允村屋經營食肆民宿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北都收地正有序推進,規劃需與時並進,發展局正研究在鄉村發展地帶內拆牆鬆綁,容許現有村屋經營飲食和民宿等商業活動;若沙盒試驗發現低空經濟發展需要相應配套,可將相關元素加入北都規劃。
北都未來10年可望提供1700公頃熟地,其中570公頃在未來5年供應,包括200公頃經濟產業用地。甯漢豪表示,在剛過去的2024/25年度,政府已收回約313公頃土地,2024/25至2028/29年度,將合共收回約1000公頃私人土地,總量是過去五年收回的140公頃的約七倍。
甯漢豪說,北都是橫跨多年的發展,發展規劃要與時並進,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新界北新市鎮近口岸,我們現時認為要有物流用地,亦應該有一些食品加工設施,但未來幾年經濟環境會不會有新變化?我們的土地用途是否要調整?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
有需要可加入低空經濟元素
她舉例,政府在洪水橋新發展區預留了幾十公頃用地作物流發展,但幾年過去,社會有聲音認為,物流業有不少變化,亦要多元化發展,相關規劃大綱圖或需檢視,而運輸及物流局正進行相關研究,料年內有結果。
政府早前公布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名單,被問到低空經濟在北都的發展,甯漢豪稱,沙盒計劃是透過不同試點,了解本港發展低空經濟所需配套、合適場景。市區發展密集,而北都有較多休憩用地,方便無人機升降,可供應用場景更廣闊。若沙盒試驗發現需要相應配套,例如需在大廈屋頂或地面預留空間,相關元素可加入北都規劃。
甯漢豪說,為推動北都城鄉共融發展,政府正探討在鄉村發展地帶內拆牆鬆綁,容許現有村屋經營飲食和民宿等商業活動;或是設置制度,方便鄉村居民與政府或企業合作,將某一個鄉村的歷史和風味發揚光大。
推展「一試多證」 加強建造人員培訓
大灣區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兩地在推動專業職稱認證、建立灣區標準、推展「一試多證」等多個合作範疇,均取得進展。
甯漢豪表示,近年兩地合作加強,內地一直推出措施推動香港建築及工程業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括能讓專業人士取得內地相應資格的「備案制度」,便利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直接提供服務。
首批香港工程師去年通過大灣區工程專業職稱評價,取得內地相應工程專業的職稱資格,甯漢豪形容是兩地專業資格領域規則銜接的重大突破,更便利香港專業人士參與內地發展,而相關單位亦同意將職稱制度進一步擴大,涵蓋更多工程專業範疇,包括測量、建築專業等,發展局已與內地相關單位商討進一步安排。
去年施政報告提到,粵港澳合作就建造技術工人及人員的技術水平建立灣區標準,並推展「一試多證」安排,發展局日前公布首兩個試行工種「油漆工」及「砌磚工」的灣區標準及「一試多證」安排。
組裝合成利便通關指南將公布
她表示,灣區標準結合了三地培訓優勢,以「就高不就低,就多不就少」原則,即是盡量跟從三地中較高的要求,提升大灣區整體建造業培訓質素,「『一試多證』安排,我們是以提高資歷為目標,絕對不是有人所講的為方便輸入外勞」。
至於「粵港澳大灣區建築標準」制定,甯漢豪說,現時兩地對系統設置有共識,確認由香港發展局及廣東省住建廳督導、兩地建科院支援,正探討如何分批、分優次制定灣區標準,以及分工安排等。
為鼓勵「組裝合成」建築(「MiC」)應用,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正進行MiC製造商認證制度,方便發展商、承建商等選擇合適的MiC組件製造商,稍後會有首批認證名單。甯漢豪又提到,現時很多MiC都是由內地供港,短期內會公布組裝合成利便通關指南。
加快審批補地價
近日再有老牌建築公司清盤,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留意到近年受經濟環境影響,私人工程建造量減少,政府已加快審批及補地價等安排,希望促成更多項目開工;加大力度推動樓宇維修,為業界提供更多工作量。
甯漢豪表示,暫時未有工務工程受影響,政府有既定機制監管工程進度及質量,若發現承建商可能面對危機,政府會盡量提供協助,「若發現他(承建商)是現金流問題,我們會加快找數;若是其他問題但又不積極處理,我們就會睇實,會盡早介入。」
她說,近年公營工程量增加,而政府未來5年的工程開支將由900億元增至1200億元,增幅主要來自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政府希望隨經濟環境好轉,私人工程可以盡快追上來。
對於有質疑輸入勞工計劃導致本地建造業工人開工不足,甯漢豪表示,未有發現有關情況,強調輸入勞工計劃有機制要求本地招聘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權益。
(來源:大公報A9:港聞 2025/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