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尉明川
近日備受爭議的長和集團擬拋售海外港口資產事件,終於迎來關鍵節點。據港媒28日報道,長和「放風」稱暫緩拋售計劃,下周不會簽訂任何協議。同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表示,將依法對今次交易進行審查。對於關心我國國家利益和戰略安全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利好消息。
從職能上看, 反壟斷執法二司的核心任務就是進行反壟斷審查,防止市場壟斷、維護公共利益。今次交易正如主流輿論所指,絕非簡單的商業買賣,國家出手監管,正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國家安全。
港口不是普通資產,它關係到老百姓的「飯碗」和「錢袋子」。今次交易所涉巴拿馬運河是國際貿易的咽喉要道,中國貨船每年有超20%的貨物從這裏通過。若運河港口被美國資本壟斷,運費漲價、碼頭服務縮水,最終成本還是會轉嫁到中國出口企業和消費者頭上。就像菜市場被一家壟斷後菜價勢必上漲,國家現在審查就是在提前「砍價」。
也許有人會生疑:「企業賣資產,國家為什麼要管?」其實,反壟斷法是一視同仁的。此前阿里、騰訊因壟斷被罰,外國巨頭高通、微軟也曾因壟斷向我國交過罰款。今次審查長和交易,恰恰說明國家法治進步:不管企業多大背景,只要可能損害市場公平,國家就敢管、會管。打車軟件瘋狂加價、外賣平台殺熟、醫藥巨頭抬價……須知,若放任資本野蠻生長,普通消費者就不得不做「韭菜」。支持依法審查,就是支持公平的市場環境。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港口、數據、能源等關鍵領域若被外國資本「卡脖子」,則極有可能損害我國的發展利益和戰略安全。國家出手審查,是為防止有人用商業手段玩「暗箱操作」,猶如給國門加把鎖,防患於未然。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出國投資港口、鐵路等,常被外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審查。而今我國依法審查外資收購事宜,既是保護本國利益,也是對外展示「規則對等」。簡單說,今次審查港口交易絕非「為難企業」,而是用法律給市場立規矩。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