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聖若瑟英文中學舉行「中國歷史文物展示活動教室」開幕禮,同步舉辦「文物裏的中國歷史」專題講座。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古美術顧問李宗鴻擔任主講嘉賓,以「文物裏的中國歷史」為題,透過介紹由新石器時代紅陶葫蘆瓶、彩陶單耳罐等文物,一直到清代的粉彩蝠桃紋橄欖瓶和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碗,深入淺出地解析器物背後的時代脈絡。文物展示活動教室陳列逾100件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文物複製品,教室其中一組名為「鴻蹤里」的展櫃展示多件由李宗鴻捐出的珍貴文物,學生在課堂上可接觸真實文物,加強文物教學效果。
校監周玲玲強調,要搭建貫通古今的橋樑,讓學生親手觸摸文物溫度,從器型演變讀懂社會發展軌跡,這種「看得見、摸得着」的歷史教育,才能深化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校長潘永強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以物帶史」教學理念,深化文物與課程的結合,讓歷史真正「躍出展櫃」,歷史教育突破課本框架,文化傳承便不再停留於課堂。這場教育實驗,正為傳統中史教學寫下新註腳。
中國歷史科主任陳少波闡釋教學設計時表示,課程緊扣教育局考評要求,初高中均配置專用教學材料:初中生透過文物學習手冊認識基礎歷史連結,高中生則進行專題探究,如結合西周多友鼎銘文分析封建制度,或透過東晉德清窯黑釉薰爐探討士族生活與階層變遷。簡報展示的學生習作顯示,教學團隊將教科書內容轉化為文物討論題目,兼顧知識吸收與應試需求。

在活動中,由校內培訓的首批學生導賞員進行引領參觀,其中曾參與河南考察的中五生分享:「3月初跟隨學校考察交流團參觀河南博物院,親眼看見蓮鶴方壺,最初覺得文物室裏蓮鶴方壺複製品已經很漂亮,想不到實物更漂亮、更震撼。」導賞過程中,學生除解說展品特徵,更融入中原考察見聞,展現文物教學的實踐成果。
評論


字號:小
發表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