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日前,記者隨「行走信陽·解碼文旅新勢能」採訪團來到了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當記者跟隨裏羅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啟鑫的腳步走過一段又一段蜿蜒曲折的山路,過「紅河」,走「紅橋」,瞻仰無名烈士墓、紅軍醫院舊址,重走「紅軍路」時,記者發現,所謂偏遠,不過是尚未抵達的遠方;所謂落後,終將在堅守與創新中蝶變。

陳啟鑫來到裏羅城工作已經9年了,9年裏,裏羅城「脫胎換骨」,而陳啟鑫的頭髮白了也少了,體重也減少了十多斤。裏羅城山多人口分散,走訪調研與村民商討工作,需要不停地走,從村的東南角到西北角,將近十公里的路,每天打底上萬步,很多時候兩三萬步。「腳力能到的地方,就是產業能扎根的地方。」如今,裏羅城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每年,絡繹不絕的遊客慕名而來,體驗旅遊觀光、戶外探險、康養休閒的樂趣,裏羅城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詩與遠方。村黨支部書記陳啟鑫表示,像吳俊賢、何曉潔這樣的返鄉青年,村裏已有十餘人。以前被大山「困住」的村落,如今新增民宿、餐館20餘家,鄉土特產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

在裏羅城還有一個「名譽村長」王天定,他是河南日報社高級記者、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多年來,他更是憑藉腳力走遍河南全省,在裏羅城更是每天四五點就起床,帶着相機走村串戶,將鄉村的脫貧攻堅成果定格在一張張村民們的照片上。他歷時十餘年拍攝的「走百村·看脫貧」和「大中原·紅河南」大型紀實攝影展先後落地裏羅城,成著名的「山村畫廊」和「紅色畫廊」。王天定對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都耳熟能詳。他並對記者說,作為一名記者,作為一名攝影師,不要怕「路遠」,一定要走入到百姓當中去,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去,看到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變化,你的心靈也會自然而然得到升華得到凈化。
如果說陳啟鑫、王天定兩位老人是鄉村振興的「見證者」,那麼記者在採訪中偶遇的兩位村民則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受益者」。一位老人開了個小賣部,一位老人在村頭出租腳踏車,此時正是旅遊的淡季,但兩人一個悠閑地刷着手機,一個則曬着太陽,兩人都跟記者說了類似的話,「能掙個十塊八塊就掙,開心就好。」是誰給了曾經苦難的農民如此的底氣呢,是誰讓曾經被大山困住的鄉親們挺直了腰桿?不正是中國的發展與國力的托舉嗎?裏羅城的振興密碼,中國的故事,就寫在每一位奮鬥者的腳印裏,也寫在鄉親們越來越爽朗的笑容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