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勇
李家超特首積極帶領施政團隊做到「以結果為目標」,設立「績效指標」(KPI)以監督進度成效,適時改進。而特區政府對現屆區議會也引入履職監察制度,早前470名議員如期提交報告,並於稍後供公眾申請查閱,相關做法既能提升區議員表現,也能增加區議會的透明度,有助進一步完善地區治理體系,為民謀求更大幸福。
第七屆區議會議員自上任以來,表現有目共睹,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在看過各區議員的工作報告後,亦公開表揚區議員落力履職盡責,在地區推展各項活動和服務,處理約45萬名市民的查詢和建議,做到了「上情下達、下情上報」。事實上,區議員對於履職監察制度也非常支持,綜合來說,起碼帶來四個方面的多贏成果。
第一,區議員藉著整理報告可自我反思總結表現,精益求精;第二,透過不同經驗分享,促進區議員之間的互相監督、互相借鏡學習;第三,區議會是政府面對市民的第一線,議員的報告內容可讓政府各部門掌握社情民意及具體數據,主動優化政策;第四,區議員報告內容可供公眾查閱,能令地區工作透明化,體現完善地區治理體系的新風氣。
習主席曾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為人民幸福而奮鬥」,我們樂見區議會在新制度下,一眾區議員努力奮鬥,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助力特區政府有效施政。更難得是區議會還與關愛隊、地區組織和團體合作無間,無論是面對突發意外還是地區老問題,均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解決了不少市民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大小疑難雜症。
特首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恆常化關愛隊配置,同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之舉,而關愛隊在完成第一期協議後,亦將會向當局提交報告,待政府整理後再向社會公布。我們深信義工們的無私奉獻,不單令受助人倍感窩心,也能令社區更有溫度,而當局在下月舉行關愛隊好人好事分享會,也是對義工朋友的支持和鼓勵。在此先衷心感謝區議員及關愛隊的不懈努力,令社會吹起了關愛共融之風,所謂「家和萬事興」,社區和諧,香港就更能同心拼經濟、謀發展。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