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焯林
中國今日能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歷經了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等艱辛奮鬥,是無數國人千錘百鍊、拚搏進取的成果。然而,當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中美角力延伸至全球航運通道咽喉巴拿馬運河之際,某知名港企拋售海外港口的決策,可能令這一成就徒增未知變數。
網路上的流行用語「短平快」,可套用在今次交易上。它形容開發項目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簡單說就是「賺快錢」。目前看來,賣方此番是追求短期利潤,最快地把面臨風險的資產轉手,出售港口經營權時沒採用全球招標、價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與美資財團達成協議。
更重要的是,交易涵蓋的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絕非普通資產,而是關乎我國造船、航運等行業乃至「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基礎設施。一旦控制權落入美方手中,美國極可能對中方船隻實施限流、加徵費用,甚至蓄意製造通關障礙。如此一來,中國的國際貿易命脈就會受制於人。決策之前,涉事港企可曾考慮過對國家利益造成的損害?其損害的還有大量中國企業和民眾的生存發展,不能直接用錢來衡量。
商人逐利本無可厚非,但涉及戰略資產時,商業決策必須充分考量國家利益。正如本港電力、煤氣等設施,雖由私企營運,但也須受專營權協議規管以保障公共利益。而今次買賣,外界對交易細節知之甚少,為何涉事港企選擇私底下倉卒拋售,未與國家和特區相關部門作必要的前置溝通?若以「在商言商」的邏輯,何不考慮全球招標價高者得的方式?若要「暗標」形式選擇指定對象,大可考慮向實力雄厚的中資企業招手,再讓外資與其競價,不是能賺得更多嗎?
筆者注意到,多年前中美角力升溫時,涉事港企就被傳媒披露已出售內地資產和物業,與持續投資內地的本港其他大發展商對比鮮明。如今,面對特朗普政府張牙舞爪、「出口術」要奪回巴拿馬運河,該港企竟「賣一送百」,把分布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199個泊位一併售予美資財團。此舉看似為求避開政治風險,實則有「丟盔棄甲」投降之嫌,只顧自家企業私利,無視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若此例一開,難保沒有其他跨國企業仿效,在美國威嚇下同樣輕易拋售戰略資產。
作為扎根香港、乘國家發展紅利成長起來的大企業,涉事港企應有大擔當,挺直腰桿向美式霸權說不,做重大決策時站穩國家立場,而非短視地逐利避險。如若只看眼前的「在商言商」,沒經受住歷史考驗,真的有可能晚節不保。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