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劉 毅、郭悅盈)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將於3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貴賓預展日昨開始,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40間藝廊集中亮相,包括23間首次參展的畫廊,超過半數藝廊來自亞太地區。今屆會展將聯動M+及大館形成協同效應,同時首次設立「美高梅藝術探新獎」。
Art Basel Hong Kong總監Angelle Siyang-Le表示,香港是亞洲文化藝術的中心,今次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主題和目標是重新定義自身在藝術行業的角色,「超越我們自己,從一個藝術品交易平台轉變為創意機遇的交匯點。」

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會展現場呈現「藝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光映現場」「藝聚空間」及「策展角落」等展區,其中「藝廊薈萃」展出來自全球著名藝廊代理的20及21世紀的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涵蓋畫作、雕塑、繪畫、裝置、攝影作品、電影、錄像及數碼藝術等作品;「藝聚空間 」今年以「As the World Turns」為主題,圍繞「Passage」(聚焦文化共鳴、韌性與敘事)、「Alteration」(深人探討抽象性和物質性如何被顛覆)、「Charge」(探索數字與實體世界的交匯)、「The Return」(聚焦神話、靈性及存在的循環本質)展開,其場外展覽今年繼續在太古廣場Park Court舉行,展品包括Monster Chetwynd融合雕塑與表演、以電影編舞和昆蟲蛻變為靈感的「Lanternfly Ballet」。
香港與內地藏家參與度最高
Angelle提到,今次除了首次參與的新畫廊,部分畫廊從特定板塊升至主展區,香港和內地藏家仍是參與度最高的群體,同時東南亞,特別是來自新加坡和菲律賓的藏家參與度大幅提高。瑞銀財富管理亞洲區主席Amy Lo認為,香港在文化藝術方面正在迅速崛起,巴塞爾展覽凸顯香港作為全球藝術中心的地位。
昨日雖非假期,現場亦可見不少來自海內外的藏家,他們對來自亞洲藝術家的藝術品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部分參展藝廊負責人表示,交易成績十分亮眼,參觀人數較往年多,不少藝術品已售出。
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設立的全新獎項「美高梅藝術探新獎」,旨在支持新銳藝術家並培育新秀人才。最終獲獎者將在香港展會期間於美高梅貴賓廳揭曉,所獲得的5萬美元獎金將由藝術家與其代理藝廊共享,同時獲獎者將獲得在澳門舉辦展覽的機會。

巴塞爾藝術商店首次亮相
為展現主辦城市的文化活力,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推出豐富的場內外公眾項目,包括「光映現場」、「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以及在會展中心免費向公眾開放的「藝群匯集」。此外,巴塞爾藝術展還將與M+及大館合作,開展場外聯合項目。M+幕牆於即日起連續三個月每晚展出由巴塞爾藝術展和M+共同委約創作的作品《戲夜尋謎》,出自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之手。該作品向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致敬,透過一個未來模擬空間重新想像這座城市豐富的電影史。
由大館呈獻、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支持的一年一度的「藝術家之夜」將於3月28日舉行,活動將圍繞人工智能、身體與儀式性體驗等主題,融合視覺藝術、現場表演、實驗性活動和音樂、為觀眾帶來一場跨領域的藝術盛宴。
另外,巴塞爾藝術商店(Art Basel Shop)今年也首次亮相香港,為訪客傳遞和延續巴塞爾藝術展的體驗。
展訊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5
日期:3月28日至30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預展日氣氛佳 多件藝術品已售

昨天是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貴賓預展日,參展畫廊都希望能通過香港這個聯通海內外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展現各自特色,以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藝術品藏家。
來自台北的耿畫廊負責人陳文悅表示,「預展日的整體狀況蠻熱絡,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已經售出,像藝術家蘇笑柏的作品《重疊瓦》系列,每一件單價可去到一萬美金。」耿畫廊從首屆巴塞爾藝術展即開始參展,希望可以借助香港這個平台,接觸到更多藏家:「香港的藝術國際地位和巴塞爾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這是我們每一年都會參加,至今從未間斷過的原因。我們對於東亞藏家的市場非常重視,尤其是華人市場,這是我們畫廊品牌的一大支柱。」
香港藝倡畫廊副總監邱燁麟介紹,今次主要呈現呂壽琨、丁雄泉、費明杰的作品,展示傳統的同時,亦不失當代性。其中,文鳳儀的「長衫」雕塑作品《大姑出品》已售出,體現藏家對於香港傳統文化的喜愛和重視。他形容巴塞爾藝術展吸引海內外藏家齊聚香港,具有國際聯通性,充滿活力。
Galerie Lelong(勒隆畫廊)創建於法國巴黎,副總裁Mary Sabbatino在採訪中多次說自己十分熱愛香港,畫廊也十分看好香港藝術市場前景,「巴塞爾的展會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我們希望藏家能從展品中感受到國際化,除卻歐美藝術家作品之外,展品也不乏亞洲藝術家作品,比如日裔美籍藝術家小野洋子的《白色棋盤》等,也涵蓋林天苗等中國藝術家作品。」
Z世代藏家崛起

瑞銀財富管理亞洲區主席Amy Lo提到,根據他們此前所做調查顯示,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69%的高淨值人士都在購買新藝術家的新作品,其中不少藏家表示會主要關注藝術新秀和本地藝術。她指出,X世代在購買力和實際銷售額方面是最大的群體,而Z世代的銷售額相比上一代增長了一倍。
作為一位「資深」的年輕藏家,拾壹慈善基金會主席何凡昨天下午一早便出現在展會現場,他觀察到,今年展會現場客流量相比往年更加多,「看起來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火熱的藝術氛圍。」從2008年巴塞爾藝術展落戶香港至今,何凡每年都會參與,而開始進行藝術品收藏則是最近八、九年的事情。
何凡喜歡新材料、具有創新性的藝術品,「他們會給我很多感官上的衝擊。可能是因為這些新材料反映的也是我們當下的藝術。我覺得藝術應該反映它所在的年代,所處的人文社會和整體經濟狀況。」對於初接觸藝術品收藏的新人藏家,何凡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多看多聽,他強調收藏要以興趣為先、以自己喜歡為主,量力而行,多多關注藝術品背後的故事。
在談及展品內容時,藏家陳先生分享道,今年展覽較往年而言,大師級作品數量顯著增加。「我個人更偏好欣賞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例如本次展出的畢加索完整的瓷盤作品系列。」
陳先生表示,巴塞爾藝術展作為全球四大藝術博覽會之一,能夠長期落戶香港,充分體現了香港在國際藝術市場中的獨特優勢。他認為,與其他城市相比,香港具備自由市場環境、便捷的藝術品交易制度及全球化的文化氛圍,這些因素共同促使其成為國際藝術交流的重要樞紐。「香港需要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同樣需要香港。」在陳先生眼中,此類國際性展會不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畫廊與藏家,也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近距離接觸多元藝術風格作品的機會。
(來源:大公報A17:文化 2025/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