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文匯全媒體 記者 鄭洢林)特區政府今日(25日)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建議調整急症室收費至每次400元、非緊急的放射診斷和病理檢驗等服務會採取共付收費模式、增設每年1萬元住院及門診費用上限等,新收費將於2026年1月1日起生效。改革方案旨在應對當前公營醫療系統面臨的財政壓力和資源分配挑戰,亦引起業界和議員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改革措施包括調整急症室費用,急症室除一類危殆及二類危急病人可獲豁免收費外,其餘3類病人(即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收費將由現時180元增至400元;急症住院病床,每日收費由120元增至300元。病理檢驗及非緊急進階放射診斷服務,由免費改為收費50元至500元不等。政府增設「全年收費上限」,每人每年1萬元,多出的費用將由醫管局負擔,適用於除自費藥械以外的所有收費項目,全港750萬名市民都可以申請和受惠。

社協倡透過更全面的醫療收費減免制度 保障中下階層長期病患
對於此次多項收費調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擔心其不利於基層市民及中下「夾心階層」的長期病患者。社協倡議透過更全面的醫療收費減免制度,保障此類患者不會因為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切的治療。
今次改革,公營醫療整體資助率將由現時約97.6%調整至約90%;換言之,市民的共付水平將由現時約2.4%上升至約10%。以今年財政預算案對醫管局的撥款計算,新增的70多億元需由「病者多付」。社協認為,當局應公開諮詢及討論,並適時再次探討醫療融資機制,就未來所需的醫療資源進行規劃,更公平合理分配資源,以資助醫療服務。
另外,增加收費能否改善公營醫療服務,例如急症室、專科門診、影像診斷等的輪候時間究竟可縮減多少?仍有待觀察。
林順潮支持醫療收費改革 建議增設夜診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林順潮則表示支持政府公布的醫療收費改革方案。他指出,香港醫療系統長期高度依賴政府補貼,導致公營醫療過度使用,輪候時間長。而改革方案將政府補貼比例逐步降至90%,急症室實行兩級制收費,危殆及危急病人免費,其他病人收費上調至與私家診所相若,以優化資源分配。他表示,通過適度調整收費,引導病人合理就醫,緩解公營醫療壓力。他亦建議政府增設更多公營夜診服務,以便市民在便捷時間就醫,分流非急症患者,提高醫療系統效率。
此外,改革方案擴大豁免機制申請範圍,保障基層及中產階層利益。林順潮強調,改革方案「有加有減」,增設每人每年1萬元收費上限,確保重症病人受惠,保障沒有人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服務。
梁熙: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是推動公私營協作的好契機
民建聯衞生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梁熙強調,政府在實施改革前,應做好解說和教育工作,確保醫護及市民了解急症室分流準則和收費理據。他指出,醫管局應先完善配套措施,特別是加強及延長公營夜診服務,以分流非緊急病人,減輕急症室壓力。他提到,目前公營夜診服務不足,導致市民缺乏其他求醫選擇,往往只能選擇私家夜診或急症室。
此外,梁熙還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推動「慢病共治計劃」,吸引更多私家醫生參與,以分流公營門診壓力。他認為,公營普通科門診費用上調後,是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極好契機。為此,梁熙將聯同民建聯港島東團隊,啟動一項港島東私家診所參與「公私營合作計劃」的全面調查,以了解私家醫生參加或不參加的原因及困難,促進三方良性合作。
改革不易 陳沛良籲當局向市民多加解說和教育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陳沛良表示,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將涵蓋多個項目,其中急症室收費改革最受市民關注。公立醫院長期面臨財政負擔重、醫護人員壓力大等挑戰,改革旨在更好善用醫療資源,提升服務效益。此次改革,公營醫療門診及住院每年收費上限為1萬元,並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希望能保障更多市民能夠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
陳沛良認為,醫療改革不易,前線護士需要時間適應新制度,市民也需要時間適應轉變。他建議當局提高私營醫療機構收費透明度,讓有經濟能力的市民安心選擇私營醫療體系,分擔公營壓力。他說,明白改革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滿意,呼籲當局向市民多加解說和教育,加強前線醫護人員培訓,並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優化,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當前,社會普遍關注此次調整能否在資源分配與民生負擔間取得平衡,並成為香港醫療改革的新起點。醫管局承諾在實施後每兩年檢討成效,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時調整,以確保公營醫療系統的穩定運行和市民的健康福祉。

相關閱讀:
公營醫療改革|消息指急症室誤付費可安排退款 萬元收費上限研HA Go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