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平鳴
自長和近日宣布以228億美元出售其全球非中國的港口資產,當中包括巴拿馬港口等具有戰略性價值的重要航運樞紐,連日來這宗交易之所以牽起輿論的極大關注,因為這已不僅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而是涉及國家安全與國際政治的複雜博弈。
戰略要衝的失控危機
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航運的咽喉要道,全球6%的海運貿易經此通行,中國商船貨運量的比率更高達21%,是中國與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貿易的核心要道。美國私募巨頭貝萊德企圖大舉接手關鍵港口基礎設施,這種布局與特朗普政府「印太戰略」形成精準呼應。美國的《船舶法案》已明確針對中國航運企業,打壓其全球競爭力。特朗普更是曾揚言「武力奪取巴拿馬運河」。當這些航道被美資企業主導,「政治附加費」、運輸限制等手段將直接壓縮中國企業的生存空間、威脅中國國家安全。此次交易,其本質是對中國控制戰略通道的遏制企圖。
雙重標準的資本鬧劇
近年來,美國已對中國開展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2018年,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叫停中國遠洋海運收購長灘港碼頭;近年來,美方又屢屢不斷打壓華為、TikTok等中資,再次上演濫用國家權力對中資科技企業強取豪奪的霸凌行徑。鐵一般的事實擺在眼前:美國在涉及自身國家安全的關鍵資產交易時從未講過「在商言商」。那些為此次交易是「在商言商」而背書站台的言論實屬自欺欺人!當中國的輿論對今次涉及本國利益的交易提出質疑時,外界卻有聲音要求「遵守市場規則」,甚至危言聳聽「干涉企業自由」「打擊企業信心」等,其實就是搞雙標!西方資本口中的「市場自由」規則,實則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當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撕下偽裝。
民族企業的責任天平
歷史上,愛國始終是港商的底色和標籤。君不見霍英東及其家族子孫,在大是大非上始終以國家整體利益為任何商業決策的依歸,霍老的愛國事跡亦編入教科書內容,流芳百世。反觀長和本次交易,面對洶湧的輿論,採取了「三不原則」——不回應、不評論、不反駁。甚至連公司原定於3月20日的業績發布會都被取消,彷彿是對外界討論的「冷處理」。但是,長和必須正視現實:在大國博弈棋局中,資本從來無法獨善其身。政治不是贏利的可選項,而是生存的必答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長和應重新審視此次交易的決策基礎,並向社會展示其對國家及民族整體福祉的承擔。
中國企業在新時代的全球化征途上,既要保持市場經濟的活力,更要堅守國家利益的底線。長和港口交易給所有跨國企業敲響警鐘:不能積累萬億資產,卻喪失民族氣節;切勿贏得資本遊戲,卻輸掉精神家園。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