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張弦 吳健怡 王僖)社會關注的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今日揭盅,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等將於記者會上公布詳情。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昨日透露,為了照顧長期及重病人士,醫務衞生局會推出封頂機制,若病人每年在公立醫院的花費超過釐定數額可申請啟動封頂,以減輕其負擔。有消息指出,新收費最快明年1月起分三階段實施,包括增設住院門診收費上限,封頂很大機會定於每人每年1萬元,並按年計算;急症室收費則由現時不論危急程度劃一180元上調至不多於400元,但危殆及危急病人可獲豁免收費。
為避免加價對經常使用服務的病人,包括長期病患者等構成疊加壓力,林正財昨日出席一個場合時透露,會設有收費封頂機制以照顧長期及重病人士。他說:「不少中產人士擔心得重病例如癌症後,要接受化療、服藥及接受檢查,醫療費用將會是天文數字,特別藥械在醫管局都要自費的話,負擔會更加大。」
他指出,封頂機制不只是中庸之道,亦是更精準幫助有需要人士。
他強調,收費改革是要將各項收費拆得精準,「公營醫療收費分類不是很仔細,很多是一劃過,因此病人有時思考沒有太周詳。」他同時指出,現有機制並無利用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用收費去改變市民就醫習慣,亦是導致公私營醫療失衡的部分原因。
目標5年內分階段落實
有消息指封頂機制會釐定一個數額,病人如果每年在公立醫院支付的費用總數超出這個數額,就可申請封頂。但病人要提出申請,醫管局會逐一評估個案,確保申請人無濫用服務。有消息指出每名病人每年最多只需付約10,000元診金連藥費。消息亦指收費改革涵蓋公立醫院所有服務,由急症、住院、專科、普通門診以至日間醫療程序等,方向是非危重服務都會加價。
目前專科門診的病理檢驗服務及非緊急放射造影都無須另外收費,但成本最多可以高達逾2萬元及6,000元,未來將成為收費項目,水平待公布,惟急症及住院病人仍然免費。消息並指,所有收費改革目標在5年內分階段落實,其間兩年一檢,落實後會維持公營醫療整體資助率於90%。醫管局亦會檢討擴大醫療費用減免機制,令更多人受惠,並加強危重疾病藥械支援。
醫管局管治及架構改革委員會成員林奮強指出,香港特區政府對公立醫院求診者的補貼比例亦高達逾97%,形容市民「身在福中要知福」,並指如再不改革,難以持續應付人口老化等需要。他說:「我相信市民不會因為多付1萬元就不去求醫,但改革後卻可以保障到市民如果突然患癌便可受惠,安全網擴大了。」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龍振邦認同有需要調整收費,否則服務難以維持。他強調,醫護人員是基於病人症狀、客觀數據及維生指數等界定緩急類別,希望醫管局發出相關指引,政府亦應多解說改革需要,避免出現爭拗而令前線醫護成為磨心。
封頂制照顧長期患者
醫管局港島東醫院聯網前總監陸志聰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一些長者需要長期住院,現時可負擔的收費,加價後可能未必能負擔,設封頂機制可令該類病人日後要支付的醫療費用不會提升得太誇張,「一般住院、門診服務收費除非大幅加價,否則市民都能負擔。」
他續說,即使是中產病人,若不幸患上癌症或罕見病,動輒要花費二三百萬元治病,「不希望他們因為治病要到賣樓、破產的地步。」
不過他同時指出,難以直接比較公立醫院及私家醫院的成本,「例如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服務,每名病人使用的時長不同,難以簡單量化每次的使用成本,且公立醫院亦會用這些儀器為剛入職的醫生做培訓,私家醫院則較少,但卻多了租金等成本。」
「1+」新藥註冊推申請前會面諮詢服務
為加快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審批,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11月起推出「1+」藥物審批機制。特區政府衞生署昨日宣布,將分三階段推出「1+」審批機制的新藥註冊申請前會面諮詢服務,首階段由本月底起為有意申請的海內外公司提供線上或線下講座;次階段於今年6月推出藥物註冊工作坊;最後則於今年9月至12月推出新藥註冊申請前會面。衞生署期望在新制度下可加快新藥註冊的效率,令更多新藥引入本港,讓相關藥價降低,亦能發揮聯通內外的優勢,不僅助力內地研發的藥物開拓海外市場,亦令海外新藥可經香港進入大灣區內地市場。
接獲110間藥廠逾400查詢
在「1+」機制下,註冊新藥在符合本地臨床數據支持等要求,並經本地專家認可新藥的適用範圍後,須提交的參考國家地區藥物監管機構的許可證明由兩個減至一個。推出時最先接受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註冊申請,其後於去年11月擴展至所有新藥。
衞生署助理署長(藥物)陳凌峯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過去接獲來自逾110間藥廠合共逾400個查詢,15%為口頭查詢,其餘屬書面查詢。
他指藥廠尤其海外公司對機制不太熟悉,亦未必可親身到港查詢;經驗亦顯示有藥企因不太熟悉機制以致提交申請時文件不符合要求,「往往要重重複複詢問及補交文件。」
在新措施下,定期舉辦的簡介講座是向有興趣的藥廠、進口商、代理、經銷商等持份者,簡介香港藥物註冊和「1+」機制的基本要求及流程。工作坊則較實務,對象聚焦藥企內負責規管事務和協助公司遞交註冊檔的人員。
陳凌峯表示,簡介講座及藥物註冊工作坊為免費服務,但由於申請前是由衞生署單獨與藥企會面,需要花費更多人手及時間,正研究收回成本以善用資源。
至今已有11種藥物透過「1+」機制獲批於本港註冊,當中5種已被列入藥物名冊,包括治療轉移性大腸癌,以及慢性腎臟病引起的貧血等藥物。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透露,其中一款用於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的口服藥片,現已成為專用藥物,預計病人比使用名冊上舊有藥物可每年節省12萬元藥費。
另一款用於治療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的口服膠囊,亦已被納入獲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物,預計病人同樣每年可節省12萬元藥費,「這款藥納入名冊後,更觸發藥廠自行就同一適應症的另一藥物降價37%,預計醫管局每個年度可就這類藥物節省2,200萬元至2,400萬元。」
崔俊明指出,由於藥物以往因為沒有競爭而訂價較昂貴,現時的「1+」機制讓內地和海外藥物加快註冊,相信加快入藥有助增加藥廠之間競爭,使藥價可以調低、增加病人選擇。
強調不是求快而求安全
陳凌峯補充,難以估算新措施令審批速度會加快多少,強調「不是求快而是求安全」,又預期內地、日本、澳洲和歐盟等地藥廠都有興趣參與。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相信,新措施有助新藥來港提速、提量,對病人是福音,也有利於香港的審批流程更加熟練。社區組織協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指出,新藥通常很貴,尤其一些重症特效藥,一個療程動輒數萬元,並非普通人能夠負擔。他指醫管局去年迅速將一款內地來港腸癌口服標靶新藥納入藥物名冊,令廣大腸癌患者受益,因此期望新措施可令更多重症病人獲益。
(來源:香港文匯報A04:要聞 2025/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