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大家對於中風與「三高」風險因素的關係不會陌生,但原來日常生活中,除了「三高」的風險之外,也會有其他引致中風的危機。
坐在我面前的吳先生精神奕奕,興致勃勃地和我談論着他下月的旅遊大計。但不說不知,其實三個月前的他,距離「半身不遂」甚至鬼門關,只是一步之隔!

話說三個月前的一個周末,喜愛運動的吳先生如常與朋友踢足球,就在中場休息時突然發覺右眼的視力變得模糊,約五分鐘後,左邊的手和腳也變得異常乏力,甚至需要別人攙扶。在醫院經過初步檢查之後,馬上為他安排磁力共振掃描,結果發現他右邊的頸動脈出現撕裂,導致血管嚴重阻塞,影響腦部血液供應。在注射薄血藥後,吳先生的情況亦未有明顯改善,醫生於是決定為他施行支架植入手術,利用血管支架修復撕裂了的頸動脈,把嚴重收窄的地方重新擴張開來。手術後他的症狀馬上消失,—切回復正常。

動脈撕裂是指血管內壁猶如牆紙般剝落,掉下來的部分會阻塞正常血管通道,導致血管收窄。而不暢順的血流,亦會使血小板積聚而形成小血塊,繼而阻塞腦內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風。

造成動脈撕裂的成因可分為創傷性和原發性:創傷性的個案多見於交通意外中頸部受創的傷者,或頸部在拳擊、摔跤等劇烈運動期間受到猛烈扭動而造成,但也有不少個案沒有明顯的受傷記錄。其發病率為每十萬人之中二至三人,受影響人士主要介乎四十至五十歲,即使沒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的人也會受影響,是造成中年人中風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 一些太快及幅度太大的頸部擺動也會造成這種創傷,曾經有病人在接受不當的頸部按摩,甚至在髮廊躺下洗頭後出現了頸部動脈撕裂。此外,一些結締組織疾病的患者,其血管壁較為脆弱,也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一般來說,醫生會首先處方抗凝血或抗血小板藥物,防止血小板的積聚持續增加,以及維持血管內的血流暢通,讓血管撕裂的部分在三至六個月內自然修復,約百分之七十五的患者復原情況良好。如用藥後情況未見穩定,甚至出現新的症狀,便要盡早考慮採用導管手術,植入支架來修復撕裂的部分,並恢復腦部的血液供應,防止大中風的發生。
要避免這種情況,應盡量避突然及猛力的頸部扭動,例如不正確的頸部按摩 。在進行劇烈運動之前也要注意適當的熱身,讓身體慢慢適應。

養和醫院腦神經外科中心主任
神經外科名譽顧問醫生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