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報道,長江和記實業早前宣布出售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在內的全球43個港口業務。對此,多位香港政商界人士表示,歷史證明,國家強盛則商界興旺,國家受壓則企業受困,因此,要自覺將個人事業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在國與國之間的大是大非面前,商人必須認清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才是企業生存之本。他們期望企業作出商業和市場決定前,必須看清和顧及大局,要以愛國之心、民族之魂,有擔當、有風骨地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展現中國企業的責任與氣度。
不考慮國家利益 「如何大風浪站穩?」
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中美談判如箭在弦,貿易戰一觸即發。在此情況下,作為香港企業竟無考慮國家利益、戰略及國際形勢,只是找來財團促成「大deal」,令人非常失望。雖然商業上或許是非常精明的交易,長和淨賺接近190億美元,但從對國家責任層面來說則令人失望。
她直言,做生意當然可以說「在商言商」,一切從利潤出發,但相信大家也看到當今大勢,地緣政治對經貿發展影響極為深遠。現時美國政策明顯是以國安及國家利益為先,企業如果不考慮國家利益、出售重要戰略資產時不預先和國家諮詢,「將來如何能在大風浪中站得穩?」
立法會議員郭偉强表示,長和當然有權轉售資產,但地緣政治愈趨緊張,變賣碼頭無異於向對手遞刀。事件為香港敲響警鐘,在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局中,越是強調國際交往合作,越要築牢責任邊界的「防火牆」。將「國家所需」與「香港所長」深度融合,時刻頭腦清醒,團結對外,守住安全底線,香港才能真正成為聯通內外的「戰略支點」,為國家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貢獻獨特價值。這既是中央賦予香港的歷史使命,更是香港實現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由之路。
國際風雲變幻 展現民族氣節時刻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表示,歷史證明,國家強盛則商界興旺,國家受壓則企業受困,因此,我們要自覺將個人事業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在當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背景下,正是我們展現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的時刻。作為商界人士,我們不僅要以智慧與實力在市場競爭中立足,更要以愛國之心、民族之魂,有擔當、有風骨地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展現中國企業的責任與氣度。
全國政協委員許明金表示,企業決策若僅以資本增值為唯一目標,忽視社會效益的深水區,終將動搖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的立身之本。回望歷史,從填海造地到基建騰飛,香港每一次跨越式發展,無不是市場活力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成果。當商業航船駛向深海時,唯有將社會責任的羅盤校準國家民族的方向,方能避開急流暗礁,駛向更遼闊的水域。
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李鎮強表示,近年美西方不斷利用其政治勢力,頻繁粗暴地干涉不同企業的商業領域,肆意打破市場的正常秩序,情況在世界上均有目共睹。相反地,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漸步入國強民富的新台階,香港不少企業都把握國家發展機遇與政策支持,坐上順風車而獲取紅利,並致富興家。
他認為,商人要為自身企業獲取最大利益乃無可厚非,但在國與國之間的大是大非面前,商人必須認清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才是企業生存之本,作為飲水思源的企業家,必須要以更長遠的目光,通盤考慮國家的長遠發展、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等因素,與相關單位和持份者透過通報機制做好充分的溝通,這才是應有之舉。
須避免因短視決策損害國家長遠利益
香港中小企界別選委沈慧林表示,在全球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今天,戰略性資產的處置早已超越單純的商業邏輯。歷史經驗顯示,關鍵基礎設施的「非商業化」處置往往帶來長遠隱患。多次案例警示,企業在處置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資產時,必須保持清醒的政治敏銳性,避免因短視決策損害國家長遠利益。
他強調,香港商業史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香港青年創業者更應深悟:民族情懷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商業創新的源泉、風險博弈的底氣、價值輸出的支點。
(來源:香港文匯報A13:港聞 2025/0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