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梅 毅
在香港中環的街角,有一座掛着銅葫蘆招牌的老字號涼茶舖。走到近前,氤氳的藥草香裹挾着市井煙火氣撲面而來。這座百年老店,不僅是嶺南人對抗濕熱氣候的智慧見證,更承載着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都會的歷史變遷。從葛洪採藥到王老吉開舖,從勞工解暑到都市養生,涼茶文化的每一次轉身,都映照着灣區社會的深層脈動。
涼茶的誕生,源於嶺南人與自然的博弈。嶺南地區自古多濕熱瘴氣,東晉道家醫藥家葛洪南下嶺南時,見此地「瘴癘流行、溫病橫行」,遂以《肘後備急方》為基礎,採集夏枯草、金銀花等草藥配伍成方,用於防治疾病。這種就地取材、以中草藥煎煮成的湯劑,奠定了涼茶的雛形;而這種「藥食同源」的智慧,也逐漸演變為嶺南地區的日常習俗。至清代,廣州十三行誕生了第一家涼茶舖「王老吉」,標誌着涼茶從家庭配方走向商業化。港澳地區因地理環境與嶺南一脈相承,涼茶文化在此扎根尤深。清代的苦力、漁民將涼茶配方帶入香港、澳門等地,銅葫蘆、竹蔗茅根水等基礎款涼茶開始在碼頭流傳。
從前的香港,涼茶更凸顯社會分層。一八六四年前港英政府禁止華人看西醫,基層勞工患病時,只能依賴涼茶緩解頭痛發熱。銅鑼灣的碼頭工人常聚在涼茶舖,一碗苦茶即是藥方,因而老輩人常說「飲一杯涼茶,不用找醫家」。一九一六年在香港開業的「春回堂」,既賣涼茶又設中醫問診,形成「前舖後醫」的特色模式。銅葫蘆裏的藥汁既是飲品,也是基層老百姓的治病良方。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涼茶舖迎來空前繁榮。當冰室下午茶要價三角時,涼茶舖以「一毫子一碗」的平民價格,成為普羅大眾的避暑聖地,也是勞工階層消遣的重要場所。碼頭工人結束勞作後,喝一碗廿四味,頭頂吊扇輕搖,收音機裏播放着「麗的呼聲」電台的粵曲,點唱機投幣聲與談笑聲此起彼伏。涼茶舖天花板上旋轉的吊扇、牆壁張貼的泛黃海報,苦中有甜的美妙味覺,構成了老港人的集體記憶坐標。當然,涼茶配方也隨需求演變。廿四味、五花茶、竹蔗茅根等經典配方應運而生,針對着不同症狀提供「定製化」調理。銅鑼灣「恭和堂」更將龜苓膏與涼茶搭配,開創「苦盡甘來」的味覺哲學。
澳門的涼茶史同樣厚重。一九五八年《澳門年鑒》記載,僅十五萬人口的澳門已有二十八家涼茶舖、逾百家涼茶檔。老字號「顯記涼茶」以「送口涼果」配飲,並設報刊、收音機招攬顧客,將實用性與市井趣味融為一體。而「大聲公涼茶」更延續二百年手工傳統,店主親自採藥、熬製,一直以無糖菊花茶、羅漢果茶等經典款維繫街坊情誼。澳門的「廿四味」配方尤具特色。雖名為「廿四」,實則根據季節與體質動態調整藥材組合,少則八味、多則十餘味,既有祛濕的雞骨草,也包含潤肺的羅漢果。這種靈活配伍,體現了中醫「因人制宜」的精髓,也讓澳門涼茶在商業化浪潮中保留了一絲古早匠心。
七十年代西醫普及化浪潮中,香港涼茶業經歷生死考驗。老式涼茶舖從一九七三年的一千二百家,銳減至千禧年的不足三百家。危機者,機會並存也,這種危機也催生了產業革新。鴻福堂首創瓶裝涼茶,讓藥飲走出舖頭、走進雜貨店;海天堂開發龜苓膏軟糖、雪梨海底椰等衍生品,迎合年輕人口味。這種「傳統內核+現代包裝」的模式,將「清熱解毒」的功能訴求轉化為「養生美學」的生活方式,也使涼茶從治病湯藥轉型為都市養生飲品。這種轉型背後,蘊含着文化價值的重構。二○○六年,粵港澳三地聯合將涼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誌着這一文化符號從市井走向文化殿堂。二○一四年香港將涼茶定義為「以人為核心的傳統實踐」,列入非遺清單。澳門方面,借助涼茶的「非遺」身份拓展國際影響力,部分老舖引入生產線,以環保包裝將涼茶銷往東南亞乃至歐美。
二○二○年新冠疫情成為涼茶回歸療癒本質的契機。香港多家涼茶舖發起「愛心贈飲」,將裝有金銀花、板藍根的涼茶包送至隔離中心,不斷上演「涼茶送溫情」的場景。同樣的場景也在澳門延續:氹仔老字號「李康記」每天熬製廿四味免費派發,苦味藥湯裏熬煮着灣區同舟共濟的精神。這種「推己及人」的濟世精神,與百年前春回堂向碼頭贈送涼茶的場景遙相呼應,印證了涼茶不僅是飲品,更是百姓面對困境時的精神慰藉。恰如深水埗百年老舖門聯所書:「但求世上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
如今,香港中環的銅葫蘆老舖與澳門賣草地街的涼茶車,仍在訴說着灣區同源的水土記憶;而涼茶從「治病良方」到「養生潮流」的演變,更折射出傳統與現代在灣區社會的交融共生。涼茶舖的煙火氣裏,藏着灣區人務實、包容的生活哲學。無論是香港勞工在涼茶舖投幣點唱的一曲《獅子山下》,還是澳門老街坊端起涼茶碗時的一句「飲勝」,都讓這份苦盡甘來的滋味,成為粵港澳文化認同的鮮活註腳。這杯穿越千年的東方藥飲,每一碗都是歷史的回甘,每一間舖頭都是文化的驛站。它不只是大灣區百姓的舌尖記憶,更是一部用銅壺、瓷碗和草藥寫就的民間史詩──講述着普通人對抗時艱的智慧,記錄着城市變遷的年輪,更預示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浪潮中的新生可能。
作者簡介:梅毅,國家一級作家,中國金融作協副主席。長期擔任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梅毅話英雄」系列主講人。曾獲魯迅文學獎、華僑文學獎等榮譽。
(來源:大公報B2:大公園 2025/03/20)
相關系列文章推薦:
七日談之廣東篇| 涼茶舖裏的灣區故事:從香港銅葫蘆到澳門「廿四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