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2020年宣布,計劃於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一般合稱「雙碳」目標)。為了實現這高質量的綠色發展,國家將「雙碳」目標全面融入社會及經濟發展中,為全球氣候治理樹立了標杆。

從沙漠到海洋,從礦區到林場,從城市到鄉村,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用了大半年時間在甘肅、山西、福建、廣東及香港實地採訪,拍攝了十集十分鐘的紀錄片,介紹內地和香港在減碳節能方面的工作,說好國家的「雙碳」故事。內容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包括氣候變化的威脅、國家政策及措施,以及企業和人們如何在生產生活中減碳等。該系列紀錄片名為《識「碳」再出發》,已於1月16日公布,並藉此呼籲大家積極主動參與減碳工作,投入綠色生產和生活。
第十集《「碳」索生活》

走進香港灣仔的法定古跡——前灣仔郵政局,如今化身為碳中和宣傳地標。香港國際機場作為全球航空樞紐,致力於2050年碳中和目標,國泰航空通過使用SAF航空燃料減少碳排放。元朗現代化農場引入水耕種植技術,不僅提供新鮮蔬菜,還減少碳排放。咖啡渣與舊衣都可以循環利用,蛻變成咖啡杯與新裳。攜手進入低碳未來。

坐落於灣仔的百年法定古建築「識碳館」,原為昔日郵局,如今轉身成為推動碳中和的知識殿堂。這座新地標不僅承載著文化底蘊,亦展現了香港在傳承中創新的低碳使命。
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樞紐之一,從機場禁區大規模部署電動車,到太陽能板等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應用,每一步都彰顯著機管局的低碳決心。而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引入,雖成本高昂,卻能顯著降低碳排放,為航空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另一種方向。

元朗的一座現代化農場,則通過高科技水耕技術,為市民提供新鮮的本地青菜,有效減少因進口食物而產生的碳足跡。另一方面,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將咖啡渣轉化為3D打印材料,可以將咖啡渣變成咖啡杯,實現碳足跡減少達36%,展現了廢物再利用的無限潛能。
令人驚喜的還有「舊衣新裳」項目。通過消毒、開鬆工序,舊衣物化身為全新紗線,再經針織機重新編織,賦予舊物新生命。這不僅是時尚復甦,更是循環經濟的有力例證。
從歷史建築的蛻變、航空業的綠色轉型,到都市農場種植與廢棄物再利用,香港在碳中和的征程上,展現出堅定的行動力與卓越的創新能力。這座城市正以綠色實踐,為建設可持續未來寫下生動註釋,啟發更多人共同參與低碳生活的無限可能。
更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