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大會今天(20日)通過由劉業強議員提出,經郭偉強議員、李浩然議員、蘇長榮議員與本人修正的「善用香港海島和海岸線資源,推動海上旅遊發展」議案。本人在修正案中主要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海上旅遊資源,共同推動藍色經濟發展。隨着疫後旅遊市場的全面復甦,以及旅遊市場對於生態康養、文化沉浸、個性體驗的需求變化,統一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的海洋旅遊資源,謀劃互利共贏的海上旅遊大市場,應該成為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長達2243公里的海岸線、1800餘座各具特色的島嶼,特別是擁有獨特氛圍的嶺南文化為底蘊的海洋文化。因此,發展具有特色的海上旅遊,對於新興市場的旅客、特別是內地遊客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人文灣區」,以及「構築休閒灣區」。海上旅遊作為「藍色經濟」的重要部分,是落實灣區融合發展的一環。大灣區蜿蜒曲折的海岸線,生態各異的海島、紅樹林資源、豐富的海鮮漁業資源,以及遍布各地的古蹟遺址等等,為打造差異化、個性化、品牌化的粵港澳大灣區海上旅遊線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資源。
在粵港澳大灣區海上旅遊發展中,現時存在灣區海上旅遊線路缺乏統籌規劃、文化元素不足、基礎設施滯後等現實問題。去年推出的珠江口遊船「多點停靠」試點、蛇口港郵輪碼頭跨境遊港珠澳大橋項目等,都是單一城市的個體活動,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為此,香港應當充分發揮大灣區融合發展中的制度、機制創新優勢,積極主動協調相關夥伴城市,共同規劃全域化、片區化、個性化的灣區海上旅遊發展模式。一是發揮粵港澳合作機制,共同編制《粵港澳大灣區海上旅遊專項規劃》,積極推動生態保護與海上旅遊發展規劃,構建以香港、澳門、廣州為中轉樞紐的海上旅遊網絡,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二是可以聯合香港大澳漁村、澳門路環老街、廣州南海神廟,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走廊」。三是開發西貢世界地質公園、萬山群島國家海洋公園、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海上旅遊研學品牌。 四是攜手開通「大灣區環線郵輪」,配合實施相應的免簽政策。
從宋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到清朝的廣州十三行,再到香港成為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繫人」,以至於今日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海洋始終是「內引外聯」的最強紐帶。推動海上旅遊發展無疑是開拓本港旅遊市場深度遊的重點選擇之一。相信透過進一步整合海上旅遊資源,大灣區定能形成互利共贏的海上旅遊大市場,共同推動藍色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