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平君
港企長和擬售海外港口一事引發輿論持續熱議,有聲音認為「在商言商」無可苛責,也有聲音批評主事者有背離國家之嫌。筆者以為,一味情緒化地謾罵並不可取,而比起單純的「在商言商」,更應深思「商人何處是祖國」。
如果還是長江塑膠廠的時代,涉事港企出售一個寫字樓或收購一家工廠,確實是在商言商,可錙銖必較、追逐利益,只要不違法則無需考慮其他。但今次交易的是分布於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相當部分更是把握着全球航道的關鍵要點,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口強要的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重要港口。這批戰略資產誰屬,將決定整個航運業甚至國際貿易未來的格局。
特朗普為何要開口強要,甚至揚言不惜動武也要掌控巴拿馬運河?因為這些港口不僅是物流樞紐,更是地緣政治的博弈場,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關鍵戰略意義。今時今日,中美博弈日趨白熱化,美國透過收購這批資產,無疑是讓中國處在非常不利的位置。長和這類跨國巨企在全球化浪潮洶湧下,不能唯奉「在商言商」,因為任何重要資產的買賣都足以影響地緣政治、全球話語權,甚至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商業與政治是關係密切的「雙生子」,在做重大商業決定時,必然要想清楚當中的政治因素。
有關港企的做法惹來廣泛質疑,並非中國人盲目仇富,而是看到了商業決定對國家發展的深遠影響。當今的全球貿易中,關乎重要資源、高新科技等關鍵行業的大型跨國交易,都要經過繁瑣的反壟斷或安全審查,被否決的案例比比皆是。試想想,若長和想收購世界上僅有的幾家光刻機公司,無論是荷蘭的ASML,或者是日本的尼康、佳能,不僅該國政府會強烈反對,甚至美國政府也可能因長和的擁有者是華人而強加阻撓。畢竟你不管政治,政治卻會來找你。更直白地講,無論你持有加拿大護照抑或美國護照,生就一副華人面孔,在某些政客眼中就是「非我族類」。
現金流穩健的長和系要快手出售每年有穩定收益的國際港口業務,或許某程度上說是一種無奈。畢竟習慣強買強賣的美國,又豈會放過即將到口的美食?台積電被要求赴美投資就是一個歷歷在目的實例。面對高喊「不賣就要搶」的特朗普,企業手中可打的牌似乎不多。但「資本雖無國界,商人卻有祖國」,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跨國企業在全球化時代應有的策略與擔當。
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維護國家利益和企業權益方面,有着很堅定的立場和較豐富的經驗。涉事港企既然已難再置身事外,就更要秉持大局觀,扛起共同守護國家戰略安全和長遠利益的時代責任。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