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字句如歌,能不依依

大公文匯
2025年03月08日 12:01

图片

图片
本文要點

今年是冼星海一百二十周年誕辰。值此「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謹以誠摯之心,向黃蘇英、錢韻玲、冼妮娜,以及無數像她們一樣平凡而偉大的女性致敬!


文/穆欣欣


一九四一年秋

冼星海從蘇聯分別寄出

給母親和妻子的兩封信

秋天的蕭瑟

使身在異國的冼星海益發思念親人

字字句句

都是關切和掛念




給母親的信中還提及兩歲的女兒妮娜:

「一天比一天聰明活潑,現在還會說話、會走路、會玩耍……」






給妻子的信,家常之言,深情滿紙:

「玲,匆匆別後不覺已屆兩度寒暑,兩地遙隔,能不依依。時藉秋涼,尤望加衣珍重……」






一九〇五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門下環街的一個水上人家。他是遺腹子,隨母親黃蘇英寄居外祖父家。


一九一一年外祖父去世,六歲的冼星海隨母親離開澳門,為謀生計,輾轉新加坡、廣州、北京、上海多地,後赴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求學。


图片


冼星海在巴黎的居住證上,出生地一欄寫着「澳門」


一九三九年,冼星海在延安窰洞用六天時間寫出《黃河大合唱》的曲子,是鼓舞人心的民族最強音。


一九四五年冼星海在莫斯科逝世,毛澤東手書「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图片

毛澤東手書「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澳門自回歸前至今曾多次舉辦紀念冼星海的活動

影響最大、陣容最鼎盛的一次

當為澳門回歸祖國後、

二〇〇〇年的澳門國際音樂節上

紀念冼星海誕辰九十五周年音樂會


图片
澳门大三巴(香港文匯報資料圖)



由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合唱團和上海歌劇院合唱團在澳門地標大三巴牌坊前,演出《在太行山上》《青年進行曲》《滿江紅》和《黃河大合唱》等作品,特邀指揮過上千場《黃河大合唱》的著名指揮家嚴良堃擔任該場音樂會指揮。嚴良堃曾師從冼星海學習指揮,一九四〇年首次指揮「孩子劇團」公演《黃河大合唱》。


冼星海和《黃河大合唱》,一直是中國走向國際的驕傲。


演出場地、人和作品、澳門和祖國,水乳交融,血脈相連。


這場音樂會當時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做現場直播,駐澳門的中新社首席記者宗金柱在現場拍下了震撼人心的照片。


图片

1939年,冼星海指揮魯藝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延安文藝紀念館圖片)


01


二〇一九年末

澳門冼星海紀念館啟用

一座淡綠色的葡式二層建築


图片

澳門冼星海紀念館一隅


不大的空間內,以不同顏色劃分展區,串連起冼星海的生平故事。當時館內還有冼星海穿過的演出服、用過的小提琴和鋼筆、曲譜等實物。


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應邀出席開幕式。


冼女士自一九九五年首次到澳門,此後數度來澳,在澳門有不少熟朋友。


紀念館開幕那天她穿着一向喜歡的藍花布衣。


儀式結束後,嘉賓都已離場,她不無留戀地說:「再待一會兒,我喜歡這裏,像溫暖的家。」面前的冼妮娜女士已八十高齡,卻顯露出小女孩的神情。「有父親的家」,對她來說,一直是個美好的夢吧?


一九三九年,冼妮娜在延安出生。同年冼星海加入中國共產黨。


图片

這是20世紀30年代末,華君武(左)和音樂家冼星海(右)、音樂家盛家倫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合影(資料照片)。 


紀念館展區當眼處,有唯一一張冼星海夫婦和女兒合影的全家福,拍攝時間是一九四〇年五月。照片上的冼妮娜不到一歲。


冼星海受黨組織委派隨同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攝製組到蘇聯進行後期配樂工作,同時考察蘇聯音樂情況。


图片

冼星海在漢口時進行創作 (1955年10月29日新華社發)


想必這張全家福是為冼星海遠行拍攝的;另一張「魯藝」師生為冼星海在延安機場送行的大合照,居中是冼星海夫婦抱着女兒。


图片

冼星海與妻子錢韻玲、女兒冼妮娜(延安文藝紀念館圖片)


沒想到,這是一次沒有歸期的遠行,冼妮娜從此再也沒有見到父親。


02



冼星海與妻子錢韻玲相識於武漢。


图片

冼星海與妻子錢韻玲


一九三七年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在國共合作背景下,冼星海應邀到武漢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音樂科工作。


在推動武漢歌詠運動時,與錢韻玲相知相戀。


兩人於一九三八年七月二十日訂婚。



图片

七月二十二日《新華日報》刊登訂婚啟示:

「星海韻玲經陳銘樞將軍介紹得雙方家長同意於二十七年七月廿日在漢口訂婚特此公告諸親友」。

图片


隨後,冼星海應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魯藝」)邀請,與新婚妻子前往延安。


一九三九年是他人生和創作的雙豐收。


據冼妮娜口述,冼星海在窰洞中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情景:窰洞裏挺冷的,妻子錢韻玲就給他煮紅棗水補充能量,還在碳爐子上煮土咖啡。


為了節省冼星海的創作時間,錢韻玲就在紙上為他打格,方便對齊。冼星海六天六夜寫出《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在六十多頁紙上,有齊唱、合唱、獨唱、朗誦、對唱等不同形式。


短短的敘述,卻能感受到冼星海和錢韻玲相濡以沫,情義綿長。


03


音樂界有學者如是說:「冼星海僅出生在澳門,而他真正音樂的作為在廣州、上海、武漢、延安及蘇聯……」


我們無從得知,幼年的冼星海在澳門是否感受過教堂唱詩班音樂的澄淨美妙,但母親黃蘇英常哼唱的《頂硬上》是對冼星海的音樂啟蒙。這是一首描寫苦力的粵語歌。


冼妮娜回憶說:「我奶奶這個人很樂觀,她就教我父親唱《頂硬上》……命運注定我們是窮……命運是要自己去爭取的,要和悲慘的命運去抗爭,不能屈服於它。」


图片

「鬼叫你窮啊,頂硬上……」


图片

「鬼叫你窮,鐵打的心肝,銅打的肺,立實心腸去捱世……」


從當年「魯藝」學員黃准的回憶,也可證明母親和這首歌對冼星海影響深遠:

"

他上作曲課時,經常講他自己的過去。他有一首歌……就是他家鄉的歌,叫『頂硬上啊鬼叫你窮』,他經常唱這首歌,說是他媽媽教給他的,他經常跟我們講他的媽媽、他的家……他很親切,不像一般老師只講課,他會講很多故事。

"


冼星海事母至孝。


一九三七年底在給母親的信中講述了他要繼續投入戰爭救亡工作的志向:「別了,親愛的媽媽!」「去保衛那比自己母親更偉大的祖國。」



今年是冼星海一百二十周年誕辰

值此「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

謹以誠摯之心

向黃蘇英、錢韻玲、冼妮娜

以及無數像她們一樣

平凡而偉大的女性致敬!



作者簡介

穆欣欣,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會長兼作家專委會主任、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婦聯執委、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文聯兼職副主席、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南京梅蘭芳京崑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戲武唱》、戲劇專著《走回夢境——澳門戲劇》(合著)、京劇劇本《鏡海魂》等。曾獲汪曾祺散文獎、(澳門)李鵬翥文學獎散文首獎、《美文》悅讀榜讀者最喜愛作品等。


來源:大公報B2版(文字結構在編輯時稍作調整)
原標題:七日談|澳門篇:能不依依
編輯:游尘

審校:京辰

图片

相關版面

图片

往期推薦

魯迅的三次香港之行


港式奶茶裏的舊情懷


黃永玉與大公報結緣逾70年


图片

图片图片

夜讀 · 目录
上一篇美式民主的笑話下一篇衝擊全球TOP5!「哪吒2」何以腳踩風火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公文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