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在2月26日出台的 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
今年《預算案》的亮點在於公共財政管理策略的新思維。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預算案》立足「關鍵點」、緊扣「中軸線」 、拓寬「覆蓋面」,與筆者此前的建議書主題「開源節流、穩定信心,改革求變、提速發展」高度契合。
立足「關鍵點」,開源節流固根基。善用公共資源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根基。《預算案》在開源節流方面有新作為,推出「強化版 」財政整合計劃,至2027/28年度累計削減7%經常開支,公務員編制從2026/27年度開始每年減2%,至2027年4月,削減約1萬 個職位;「項目管控處」全方位管控工程開支,減低建造成本;還有優化採購和審計署工作坊等。此外,政府整合財政資源,從 6個規模較大的種子基金回撥約620億元,並在「用者自付」、「能者多付」原則下,適度開源,包括增加飛機乘客離境稅及向人 才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CIES)申請人徵收600元申請費。不過,CIES申請人為高淨值人士,收費有調升的空間。公務員薪酬 調整機制及「跳薪」制度亦應適時檢視,以加強公務員團隊的積極性。
政府發債宜增機構投資者佔比
緊扣「中軸線」,提速發展建未來。恪守財政紀律固然重要,但制勝關鍵始終在於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預算案》針對創科產業 的未來佈局做部署,特別是人工智能和航空方面有新猷。同時,推出「三個中心」的一系列措施,活化香港資本市場及強化區位優 勢,展現政府投資未來的魄力。
此外,政府宣布未來5年每年發債1500億元至1950億元,借款上限上調至7000億元,政府債務佔GDP比率約12%至16.5%,遠 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如新加坡175.8%、日本248.7%)。
基於發債所得資金不會用於經常性開支,加上北部都會區工程陸續展開,未來5年每年工程開支達1200億元,發債建未來是合宜之 舉。筆者亦支持未來將綜合帳目分別以經營帳目和非經營帳目展示,更準確反映發債建未來的基調。不過,為了避免短期內要還債 ,建議政府以中、長期債券為主,並增加機構投資者佔比,發債所得明確用於北都發展,讓工商界和深圳方面有信心對接發展。
資本市場巨大潛力仍有待釋放
拓寬「覆蓋面」,揚帆開拓新藍海。機遇何來?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最大的底氣。資本市場的巨大潛力仍有待釋放,《預算案》提出了多項與筆者建議不謀而合的金融措施,也積極回應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香港發展的明確指示——聯 動大灣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中,促進河套合作區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繼續支持前海先行先試等,是筆者多年來致力 推進的議題,也是筆者向深圳市政協提交的提案主題。
在「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開放平台方面,筆者建議政府在推廣「遷冊制度」時不可忽略內地企業,在「走出去」時抓住國際形 勢變化的方向,緊跟國家戰略主動作為。
總而言之,政府必須用好「一國兩制」此一內地和其他國際城市均沒有的獨有優勢。至於如何「堅守一國之本,發揮兩制之利」 ,繼續改革求變,提速發展,未來有機會再與讀者分享筆者的想法。
轉載自:明報《Money Mon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