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強調江西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鄭海金接受大公文匯專訪,對江西打造「美麗中國」樣板提出建議。
鄭海金指出,2024年1月,《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的決定》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大力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強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保護」「持續開展贛江源、東江源、北江源等江河源頭區保護和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等內容,均與水土保持密切相關,為新時期水土保持創新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在談到「贛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30年實踐研究」時,鄭海金介紹了她所在團隊對近300條小流域的深入調研,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贛南模式」。她指出,這一模式的核心創新點在於綜合運用空天地水土流失監測技術,首次定量分析了贛南地區30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土壤侵蝕時空動態變化,並從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評價。
「贛南模式」主要包括六大關鍵技術和十大治理模式,如不同侵蝕級別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技術、花崗岩不同土壤出露層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技術等。近年來,「贛南模式」有效支撐了贛州市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建設,顯著減少了水土流失面積,提升了水土保持率。
鄭海金強調,「贛南模式」對於東江水供港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效控制了東江源頭的入河泥沙,涵養了水源,保障了東江源水常清、山常綠。如今,東江源頭水質一直保持國家Ⅰ類標準,出境斷面Ⅱ類以上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
作為科研出身的人大代表,鄭海金對江西打造「美麗中國」樣板提出了建議。她認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要進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創新能力,重點圍繞水土保持規律機理和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等,開展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引領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助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發布】大公文匯國際傳播中心
【採寫】彭倩玉
【編輯】田欣妍
【審核】鍾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