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功山的雲海與草甸,曾是徐霞客筆下「履步彩雲間」的詩意幻境,如今卻成為全球戶外運動者的「數字試驗場」。這座江南名山,正以「文韜武略科技範」為軸心,演繹着一場自然與科技、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實驗——外骨骼機器人攀越千年古道,AI導覽員講述道家玄機,智能比武大賽激活山間流量……當一座山的野心超越地理邊界,它便不再只是風景,而是中國文旅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科技賦能:解鎖戶外運動新維度
2025年初春,武功山開啟了一場顛覆性的科技革命。在萍鄉市委書記劉爍「全力打造國家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的號召下,武旅集團南下深圳、東赴杭州,將外骨骼機器人、人形AI等前沿技術引入山野,一場「科技登山」運動悄然興起。在海拔1918米的白鶴峰下,外骨骼設備不再是科幻電影的道具:年輕探險者借增強型外骨骼征服絕望坡的險峻,銀髮族通過輔助裝置實現「無痛登頂」,而康復徒步線路的設計,更讓健康旅遊成為普惠選擇。
這場變革的深層邏輯,是對戶外運動本質的重構。當機器狗巡山視頻在小紅書創下407萬閱讀量,當「智能機器人比武大賽」吸引科技公司與遊客同台競技,武功山證明,科技敘事需要場景化表達。參賽機器人需在崎嶇山道完成物資運輸、險情預警,遊客則通過投票決定勝負——真實場景的實戰檢驗,讓技術落地更具生命力。而580萬次的內容傳播量,恰似數字時代的「徐霞客遊記」,以流量為墨,重繪這座山的當代圖景。
冰雪大世界的落成,則是科技與自然的另一場共謀。作為萍鄉首個冰雪項目,它通過光影技術與人工造雪系統,將高山草甸化為四季皆宜的冰雪奇境。遊客在的冰雕城堡中穿梭,遠處卻是雲霧繚繞的青山——這種時空交錯的夢幻感,正如萍鄉市委書記劉爍所說的,「真正讓遊客在萍鄉武功山景區有「看山不是山」的全新體驗。」

文脈重生:道家智慧與數字時代的交響
武功山的文化基因,深植於傳統文化沃土。南朝陳武帝賜名「武功山」,既寄託「止戈為武」的治國理想,更奠定其「江南福地」的政治文化地位;宋代詩人鄭強以「金頂插天雲漠漠,飛瀑瀉地不潺潺」的磅礴筆觸勾勒其雄渾氣象;明代徐霞客十日征程,六千宏文,留下「觀日景如金在冶,遊人履步彩雲間」的傳世佳句。宋信國公文天祥書贈「葛仙觀」巨匾,名震千里;明嘉靖皇帝派御使進御香於三天門,武功之名大噪……這些文化印記與草甸深處的千年歷史迴響交織,共同編織「文韜武略」精神圖譜。
如今,科技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石鼓寺前的AI導覽員,既能用脫口秀解構《道德經》,也能以AR技術重現闢穀煉丹的修道場景;高校聯合開發的「AI解經系統」,將晦澀典籍轉化為養生指南與心理療愈課程。這種文化的數字轉譯,與武功山帳篷節、大學生戶外文化節形成奇妙共振——當年輕人在星空下參與RAP狂歡,他們腳下的草甸,正承載着道家「天人合一」的千年哲思。
武功山對傳統文化的活化,不僅限於技術層面。通過儺舞、耍牛燈、水鼓舞、縮龍等精彩絕倫的民俗表演,非遺從博物館走入山野。遊客在茶園學習採茶技藝,在道觀參與祈福儀式,甚至與村民共制辣味美食——這種「活態傳承」,讓文化不再是靜態展品,而是可觸摸的生活實踐。而「中國辣都」IP的打造,則將萍鄉的辣椒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從辣味主題餐廳到辣椒文創市集,味蕾的刺激與文化的浸潤在此交織。

武略布局:構建全域旅遊生態圈
武功山的戰略眼光,在於將科技與文化轉化為產業生態。以「1+3+N」體系為骨架,戶外運動為核心,冰雪、溫泉、康養等業態為延伸,這座山正編織一張覆蓋全齡、全季的消費網絡。外骨骼租賃服務催生健康旅遊新品類,人形機器人構建智能服務網絡,而「科技+賽事」模式更開闢流量裂變通道——環鄱單車賽、國際帳篷節等IP,年吸引超百萬參與者,讓「戶外天堂」品牌價值持續攀升。
更具啟示性的是其共享經濟模式。通過「山中無事民宿」等案例,當地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30人就業、170萬元增收的數據背後,是文旅紅利普惠化的探索。這種「科技向善」的理念,亦體現在數據倫理的考量中:遊客健康數據反哺線路優化,AI導覽偏好分析推動服務升級,而隱私保護的邊界始終清晰。
武功山的國際化步伐同樣值得矚目。從與意大利托斯卡納—艾米利亞亞平寧國家公園締結國際友好景區,到在華盛頓中國文化節亮相,這座山正以「雲中草原」的生態魅力叩擊世界舞台。國際山地戶外未來發展對話的舉辦,更將其推向了全球戶外運動產業的話語中心——來自20餘國的戶外達人、品牌方在此共商行業標準,武功山儼然成為山地旅遊的「東方博鰲」。
武功山的試驗,本質是一場關於「高質量戶外目的地」的終極追問。當科技設備與雲海共舞,當道家智慧借算法新生,這座山給出的答案超越了地理意義——它不僅是自然奇觀的載體,更是文旅創新的孵化器。未來,隨着國際戶外賽事落地、低碳旅遊深化,武功山或將以「中國樣本」之姿,向世界證明:真正的戶外天堂,既能觸摸歷史的溫度,亦能聽見未來的心跳。
【發布】大公文匯國際傳播中心
【採寫】彭倩玉
【編輯】田欣妍
【審核】鍾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