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 記者 華夢晴)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布2025財政預算案,宣布未來三年資助大學撥款以累進方式每年削減2%,較原定撥款節省28億元。此外,八間資助大學將從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中退還40億元予政府,以協助政府緩解財赤。連同2025至2028三年期調整學費水平所節省的12億元,三項措施合共為公共財政帶來80億元效益。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表示,教資會資助大學把未被動用的教資會經常補助金保留為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在現金流量需求出現變化時發揮緩衝作用。教資會主席雷添良表示,期望大學自強不息,繼續全力以赴,有效運用珍貴公共資源做好教學及研究工作。
根據最新預算案,教資會未來三年(2025-2028年)對八間大學的撥款將每年削減2%,並以累進方式計算,即第三年總減幅達6%,三年平均減幅為4%。其間,大學每年平均可獲220至230億元撥款。
撥款仍較上個三年期高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按既定機制計算,教資會的經常撥款原為709億元,削減後為681億元,共節省約28億元,並表示八間資助大學減幅一致,相信削減幅度在大學可接受範圍之內。陳茂波表示,相關撥款減幅與政府削減經常開支的幅度一致,強調撥款仍較上個三年期的632億元為高。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當局鼓勵大學開源節流,例如尋找更多捐款,並透露教資會於本月已和八所資助大學的校長溝通,各校長均表示理解當前財政環境。
教資會表示,教資會資助大學把未被動用的教資會經常補助金保留為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現時八大共有1393億元的儲備,截至去年6月,各大學有111億元的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結餘,教資會要求八大退還該儲備基金的三分之一,即共40億元,以協助紓緩財政赤字。
教資會主席雷添良表示:「過去多年,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資源推動高等教育蓬勃發展,並支持教資會推行各項新措施,讓大學積極發揮培育人才及推動科研的重要角色,建立令香港引以為傲的國際聲譽。此時此際,高等教育界定必勇於承擔,與社會同舟共濟。教資會期望大學自強不息,繼續全力以赴,有效運用珍貴公共資源做好教學及研究工作,堅定不移地為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為國家建設教育強國作出貢獻。」
科大:全力配合政府財政策略
消息人士強調,此次安排為一次性措施,且屬首次實施,並指出剩餘款項(70億)可支持八間大學四個月的開支,相信退還金額不會對大學運作造成太大影響。至於各校具體退還比例,消息人士表示,教資會將根據各校實際情況作出決定。
就削減撥款以及相關財務安排,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回應指,科大將全力配合政府財政策略,恪守財政審慎原則,在不影響教學及研究品質的前提下,竭力開源節流,包括推動跨地域、跨院校科研協作,以爭取更多海內外的研究撥款及促進知識轉移的收入。其他大學亦紛紛表示理解與支持。
此外,預算案提及向職業訓練局提供的撥款,會在未來3年每年減少2%,涉及金額約3.5億元。

教育及人才措施(部分)
大學:
•未來3年八大撥款為$681億;八大須退回$40億
•推出新一輪「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15億)
•設「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1億2000萬)
•「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名額增至每年400個
•推動《4R精神健康約章》、教師培訓和家長正向教育($220萬)
•放寬6間自資專上院校內地生限額至40%
中小學:
•豐富語言學習環境,提供其他語言學習機會($4億7000萬)
•今年9月起,取消中小幼學生$2500免入息審查學生津貼
•100間科企未來一年為中小學生提供參觀
青年: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放寬至29歲或以下青年,津貼上調至每人每月1.2萬元
•「展翅青年就業計劃」年齡上限放寬至29歲,設大灣區實習機會($1億)

量入為出|精準扶貧 9月起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指出,為配合「精準扶貧」策略,今年9月起取消2500元免入息審查學生津貼。有香港市民表示,當年讀書時,這筆津貼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對貧困家庭尤其重要,並質疑「對於多孩家庭來說,這該怎麼辦?」
自2019/20學年起,香港政府推出每學年2500元免入息審查學生津貼,涵蓋全港中學日校、小學、特殊學校及幼稚園學生。該計劃於2020/21學年恆常化,旨在減輕家庭負擔並支持教育發展,至今已連續實施5個學年。此津貼不設資產審查,所有合資格學生均可申請。
政府消息人士指,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可透過政府各類須經入息/資產審查的資助計劃以應付學習、交通、午膳、上網等開支。
一位育有三名女兒的母親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2500元的學生津貼對許多學生幫助很大」,更直言「一下子少了7500元」。她指出,書本費用每年上漲,僅上學期的書本費已超過2500元,還未計算下學期的書費、學校雜費及校服開支。她感慨,「在香港讀書的學生和家長生活本已不易,現在連這項資助也被取消了。」
教育評議會會長何漢權回應指,現時每位中、小學生每年獲發2500元津貼,屬「人人有份」的福利式派發,支出龐大且不符精準扶貧原則,建議取消。對於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及家庭,現有綜援及書簿津貼等資助可支援貧困家庭。
教育局將設專組整合資助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鍾麗金校長表示,理解取消津貼的決定。她提到,部分學校在校董、校友及社會熱心人士的捐助下,已設立獎學金,以協助有需要的家庭。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方奕展亦表示,取消2500元津貼可避免削減教育的開支,相信不會影響教育質素。
另外,政府消息人士指,教育局將會設立專責小組,檢視現時所有提供予學校的資助,於諮詢教育界意見後整合資助及調整發放安排,相信整合後可以節省數個百分點開支。

用者自付|人才及投資者來港 需付600元申請費
政府昨日(26日)公布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財政預算案提到,將向各項人才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收取600元申請費及600或1300元簽證費。同時,政府正全力搶人才,將容許具有專業技術但未能獲得學位的專才來港,投身技術工種。
簽證費最高1300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為反映成本及體現「用者自付」原則,由即日起,各項人才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將收取申請費600元,簽證費由以往劃一230元調整成按逗留期限長短上調至600元(逗留期限少於180天)或1300元(逗留期限超過180日),預計每年可增加約6億2千萬元收入。
有消息人士指,處理此類申請需要大量行政資源,在參考海外地區類似申請的收費後,政府決定就指明計劃下的申請劃一增設申請費,同時提高簽證/入境證的簽發費,有信心新措施不會影響香港吸引人才。
准非學位專才投身技術工種
另外,財政預算案亦提出多項搶人才措施,包括優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一般就業政策」,容許具有專業技術資格及經驗的年輕非學位專才來港,投身人力短缺的技術工種,例如電梯維修師等。同時,政府會繼續通過「一帶一路獎學金」吸引學生到港,亦會舉辦「香港·全球人才高峯會」鞏固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地位。
在培育人才方面,為激發中小學對創科的興趣,陳茂波表示已邀請港投公司、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統籌旗下合共超過100家科企,通過產品展示、實地參觀等形式,與學生分享人工智能、機器人、綠色科技等領域的探索與創業經驗。同時,政府亦正推動科企為學校編程和人工智能教育提供資源、技術指導及實踐場景。

穩健發展|自資院校內地生限額放寬至40%
教育局昨日(26日)宣布,已取得國家教育部同意,逐步放寬已獲批准招收內地學生入讀學位課程的六所自資院校的內地學生限額,以及批准有關院校面向全國所有省(區、市)招生,以進一步支持自資專上教育界別的健康穩健發展。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是次放寬安排將可善用香港自資界別靈活多元的優勢,為國家和香港培育人才,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並為香港增添動力。」都大與恒大回應表示,歡迎相關安排,會積極提交相關申請。
招生範圍擴至全國
由2025/26學年起,相關院校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副學位及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人數限額,將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及相關院校現行限額的使用情況,分階段提升至40%。教育局會要求相關六所院校(香港都會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恒生大學、香港珠海學院、東華學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就其招生安排及學生支援服務等相關事宜及數據提交報告,以訂定各院校的適用限額。
教育局表示,會理順有關限額的計算方法,以提升自資院校在收生規劃方面的確定性,並更有效善用院校的教學資源。當局亦會與相關院校保持溝通,協助院校理解並落實有關收生安排,同時維持嚴謹的質素保證機制,確保自資專上課程的質素及保障學生利益。
都大回應表示,歡迎這適時的彈性安排,樂見特區政府獲國家教育部同意,逐步放寬自資院校招收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人數限額。都大指出,現時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人數限額已達20%上限,並處於上升趨勢,因此會積極向教育局提交相關報告,以期望於2025/26新學年提升限額。
恒大亦表示歡迎,校長何順文認為,有關措施有助促進自資院校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對地區高等教育作出更大貢獻,以及提升公立與自資院校的政策公平性。他表示,恒生大學將向教育局提交有序增加內地和澳台本科生數目的建議,亦希望政府能及時推出相關支援措施。
(來源:大公報A9:要聞 2025/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