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 記者 曾敏捷)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昨日出爐,本年度錄得872億元綜合赤字,連續三年錄得大額財赤。預算案「派糖」再進一步「減甜」,並提出「強化版」財政整合計劃,透過加大政府經常開支減幅、公務員凍薪等節流措施嚴控政府開支,同時提出增加飛機乘客離境稅等增加收入。政府預期,赤字水平會由2026/27年度開始逐年下降,到2028/29年度可望恢復盈餘。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本港經濟增長勢頭持續向好,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有信心和決心克服挑戰。
有學者認為預算案較多技術層面調整,香港現時僅百分之十幾的負債比率是可接受,相信發展創新科技和北部都會區等基建項目,可帶來長遠回報。
本年度政府整體收入經修訂約為5596億元,較原預算低11.6%。其中賣地及印花稅收入均較預期少,當中地價收入為135億元,較原預算大幅減少約195億元;印花稅收入為580億元,較原預算低130億元。整體開支修訂預算為7548億元,與預算相若。計及已發行及償還債券款項後,政府綜合財政赤字收窄,由上年度的1016億元減至本年度的872億元,但仍較原預算的481億元增加近一倍。
薪俸稅退稅上限 減半至1500元
陳茂波預計,政府下年度財政仍會「見紅」,綜合財赤會進一步收窄至670億元,但政府經營賬目可望大致達至平衡,並從2026/27年度恢復盈餘;至於非經營賬目,由於提速推展北都及其他與經濟民生相關的工務工程,預計在中期預測期內均會出現赤字,但赤字水平由2026/27年度開始逐年下降,到2028/29年度可望恢復盈餘。
財赤下「派糖」規模減少約三分之一,由去年的115億元減至78.63億元。薪俸稅、個人入息稅退稅上限由3000元減半至1500元,政府少收29億元;利得稅寬減上限同樣減半至1500元,政府少收2億元;差餉繼續只寬減第一季,上限亦由1000元縮減至只有500元,政府少收17億元;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在職家庭津貼維持出多半個月糧,涉及額外開支31億元。
陳茂波:有信心和決心克服挑戰
預算案提出「強化版」財政整合計劃,以節流、善用政府財政資源,以及開源作為重點。具體節流措施包括加大「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力度,新年度起政府經常開支削幅要增至2%,連同2024/25年度的1%減幅,至2027/28年度累計削幅為7%,4年累計節省約624億元;2025/26年度,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及區議會全體人員一致凍薪等。
開源方面,政府提出增加飛機乘客離境稅、收取各項人才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申請費、檢視政府隧道和主幹道收費等方案,料每年可為庫房帶來6.2億元至150億元收入。
此外,政府會在新年度將六個種子基建合共約620億元未需動用撥款,回撥到政府賬目。防疫抗疫基建約150億元餘額亦會在下月回撥至政府賬目,並反映在2024/25年度修訂預算中。
陳茂波總結時強調,面對公共財政壓力,政府已積極面對,並強化財政管理,有信心和決心克服挑戰,對香港未來仍充滿信心及期盼。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由於預算案「派糖」措施着墨不多,一般市民未必有太大感受,但他認為政府提出削減經常開支由1%提升至2%,是相當大的幅度,而很少政府能完全沒有赤字,「相比其他地方,香港政府負債比率得十幾個百分比,是可以接受」。麥萃才強調,發展創新科技和北都等基建能吸引外資之餘,可以製造更多就業機會,也是穩定地增加政府收入的重要一環。
數看赤字與「派糖」
•本年度財政赤字修正預算為872億元,政府財政儲備則跌至6473億元,相當於政府10個月開支。
•財赤下「派糖」規模減少約三分之一,由去年的115億元減至78.63億元。

擴大規模|投資基建 未來五年每年至少發債1500億
政府預計未來五年基本工程開支,會由平均每年約900億元增至1200億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擴大發債規模,未來五年每年至少發債1500億元,支持基建發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建議的發債規模是可持續水平。有會計師行認為,發債是可行的開源方法,政府牽頭可帶動債券市場發展,進一步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隨着北都工程陸續展開,工程開支進入高峰期,政府料未來五年基本工程開支會增至1200億元,因此計劃未來五年,透過「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每年發債1500億至1950億元,其中約五成六用於為到期的短期債券再融資。
陳茂波重申,發債所得資金不會用於政府經常開支,「我們預計政府在上述兩個債券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額,將由現時的5000億元,上調至7000億元。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將維持在12%至16.5%的水平,屬於非常穩健及可控的水平,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的債務水平。」
政府牽頭可帶動債券市場發展
在記者會上,陳茂波被問到政府是否靠發債以清還舊債時回應指,政府以往都是發息口較低的短期債券,這種再融資做法在商界很常見;北都發展到稍後年度,能為政府創造收益,到時若要推動發展北都基建項目,政府會積極研究發長期債券。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金管局會視乎市況決定發債年期、息口等具體安排,大部分會對機構投資者發行,雖然去年基建零售債認購不足額,但仍會考慮發行基建零售債。
會計師行安永認為,發債是一個可行的開源方法,政府牽頭發債,亦可鼓勵私人市場,帶動整個債券市場的生態圈,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畢馬威中國香港地區政府及公共事務主管合夥人李智深認為,在新發債計劃下,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仍維持在較低水平,相信在嚴守資金用途及借款上限的紀律下,預料不會影響香港的信貸評級。

中產心聲|倡優化稅制減負擔
馮先生是出口公司負責人,一家三口,兒子10歲,正就讀小學。面對財政預算案「派糖」再進一步「減甜」,他認為雖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對中產而言,今年的預算案無疑是增加不少生活壓力。他說差餉減免首季上限只有500元,以及退稅只有1500元,一年就需要加繳數千元的稅款。而另一方面,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亦對正有幼兒在學的他,生活壓力更大,「近年政府鼓勵生育,但卻對幼兒教育的福利作削減,我認為不一定恰當。」
「說實話,像是交通補貼門檻提升至500元,看似不多,但與以上總總加在一起,積少成多。」他坦言,近年香港經濟正在逐步恢復,各行各業疫情期間蒙受的經濟損失還正在癒合的階段,尤其是小本經營者及中產家庭,在疫情期間可謂是傾力維持公司及家庭狀況,恢復時間就更長了。
他認為,政府可考慮引入累進式利得稅或消費稅,讓高收入群體和企業承擔更多稅務責任,避免過度依賴中產階級的薪俸稅。同時,政府可提供更多稅務優惠,如子女教育、醫療開支等,減輕中產家庭負擔。政府應在開源節流中保持平衡,推動經濟轉型,優化稅制,並提供更多支援措施。
小商戶求變渡難關
陳小姐經營服裝店三年,她認為財赤下預算案的減甜措施,如果能夠節省政府開支,亦是一件好事。「等渡過赤字難關,政府盈餘充足後,我相信一些福利會再度回歸。」陳小姐指,近年店舖租金居高不下,對創業中產而言,成本壓力肯定不低。她認為創業者也應善用科技,善用網絡,跟貼潮流,相信有助紓減經營壓力。她以自己為例,近年就積極搞活線上直播來推銷服裝,取得不俗的成果。
不過,陳小姐亦認為,政府應有更多措施開源節流,不少人受到預算案的種種「減甜」措施影響,政府「節流」的方案亦不少,但如何「開源」似乎就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內容。期望隨着連場盛事及啟德體育園的正式開幕,香港能夠迎難而上,未來數年內能夠再看到盈餘。

(來源:大公報A2:要聞 2025/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