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初春的烏蘭察布,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場景」在此交匯:巴音化工集中區內,高純電子氣體在光伏板覆蓋的車間中冷凝提純;四維生態植物工廠裏,草莓在LED光源與傳感器織就的「數字搖籃」中成熟。這座昔日的「馬鈴薯之都」,正以「綠電+科技」雙引擎驅動產業裂變,在「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與「高端電子材料產業高地」的雙向賽道上全速奔跑。
「綠電密碼」破局:從「追風逐日」到「問鼎全球」
在南大光電電子級三氟化氮生產基地,直徑3米的銀色儲罐陣列綿延數百米。「這些『芯片血液』純度達6N級(99.9999%),能滿足5納米芯片製造需求。」南大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光宇指着實時監測屏介紹。作為國家「02專項」承擔單位,該基地已建成4500噸/年產能,全球市場份額升至22%,六氟化鎢項目投產後將打破我國半導體材料「卡脖子」困局。

30公里外的海立電子智慧工廠,76條化成箔生產線正將薄如蟬翼的鋁箔加工成電容器核心材料。「綠電直供使噸產品成本下降1200元,二期工程光伏覆蓋率已達70%。」海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益輝算着「生態賬」,三期智能工廠投產在即,8000萬隻電容器年產能將串聯起從電極箔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
「數字基因」重塑:從「泥土芬芳」到「科技芬芳」

走進四維生態草莓植物工廠,顛覆性場景映入眼帘:4列8層立體栽培架上,粉藍光譜精準調控果實糖度。「這些『數字草莓』糖度穩定在14%以上,每公斤售價是傳統種植的5倍。」四維生態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烏蘭察布草莓植物工廠負責人劉湘東展示着出口訂單——中東市場,產自烏蘭察布的草莓標價300元/斤。

在宏福農業30萬平方米智能溫室,4.2萬株番茄藤蔓構建起「綠色工廠」。雨水回收系統年節水15萬噸,二氧化碳捕集裝置提升產量20%,國產化環控系統打破國外壟斷。「『宏福柿』年供1.2萬噸,48小時直達全國3600家商超。」烏蘭察布宏福農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谷燕稱,這座「超級溫室」帶動527名農民轉型產業工人,人均年收入從1.8萬元增至5.4萬元。

京西農牧業的智慧牧場裏,科技重塑着千年牧業:TMR飼餵車通過北斗定位精準投料,智慧耳標實時監測肉牛48項生理指標,AI分揀線每小時處理80頭牛胴體。「每頭安格斯牛都有『數字檔案』,育肥效率提升15%。」內蒙古京西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薛新翠透露,5萬頭精分割生產線已經投產,每年固定為65個村集體分紅二百餘萬元,帶動1000餘農戶增收致富。
「雙鏈」共振:綠電串起產業生態圈
產業升級的「化學反應」持續迸發:南大光電的氟硅材料為光伏企業降本10%,海立電子的電容器組入風電儲能系統,宏福農業的果蔬廢料製成生物質燃料……一條「綠電—高端製造—智慧農業」的循環經濟鏈逐漸成型。
在蒙穗農業速凍車間,3條自動化生產線正將鮮食玉米加工。「我們與2000戶農戶簽訂『六統一』訂單,畝均收益從1200元躍升至3000元。」內蒙古蒙穗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辛麗芳舉起真空玉米棒,這款產品正通過「中央廚房+電商」模式打開萬億級預製菜市場。
在北疆大地讀懂「中國式現代化」
當電子氣體分子注入全球芯片產業鏈,當智能溫室的番茄紅點亮京津冀「菜籃子」,當牧業大數據同步至期貨交易所……烏蘭察布的產業躍遷,生動詮釋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這座北疆之城用「綠電密碼」與「數字基因」,正書寫着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草原答卷」。
【来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