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經濟整體處於快速發展期,全國政協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馬志毅表示,澳門中華總商會與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緊密溝通,一直作為特區政府與工商業界溝通的橋樑,加強彼此互動,反映政策建議、協助政策推廣;促進與內地交流、走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擦亮澳門國際「金名片」。

關注澳門本地經濟發展
馬志毅表示,他在澳門中華總商會擔任理事長期間創辦了策略研究委員會,該委員會主要針對政府的政策提供諮詢,收集業界意見和資料,並每年向行政長官提交綜合報告作為施政報告的參考。同時,他還致力於往外拓展,特別是2022年12月在橫琴創辦了廣東辦事處,主要服務對象為澳門企業,旨在立足橫琴,面向廣東大灣區。他希望通過橫琴深化澳門與大灣區的融合,鞏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他還帶領一些創新企業去到深圳、廣州、東莞等地進行考察,或者進行商業配對等活動。
對於澳門本地經濟,他注意到疫情後澳門的旅遊業增長迅速,但消費結構發生了改變,更多遊客追求體驗式旅遊。同時,澳門本地居民也常到內地消費,導致消費地域不平衡。他表示,為應對這些問題,澳門中華總商會和政府合作推出了電子消費優惠,並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推動旅遊零售企業向新質生產力方向發展。

參與國際華商活動 尋找新機遇
作為中華總商會理事長,馬志毅參與了多次國際華商活動,2024年11月他率領代表團赴迪拜參加由阿聯酋中華工商總會主辦的「世界華商周(迪拜)暨第二屆雙灣論壇」,活動以「明日世界 華商機遇」為主題。馬志毅表示,澳門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並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加之低稅政策、自由港地位、穩固的政治環境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等多重優勢。國家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同時,澳門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橫琴合作區的建設,這些優勢都為澳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阿聯酋是目前世界經濟發展、金融和人文交流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與澳門「1+4」產業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馬志毅還指出,2024年恰逢中國與阿聯酋建交40周年之際,在兩國元首的強力推動下,中阿關係已邁入最為黃金的發展階段,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不斷取得新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世界華商周」活動具有非凡意義,不僅能夠促進全球華商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將成為深化中阿經濟、文化交流的關鍵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澳門中華總商會去年9月成功申辦第十八屆世界華商大會,該大會將於今年11月2日至4日在澳門盛大舉行,主題為「共商共築華商命運共同體」,旨在通過這一主題,凝聚華商群體的智慧與力量,為進一步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增進澳門青年對國家認同感
馬志毅非常重視與青年朋友交流,他分享表示,曾經舉辦過多次政協委員走進澳門校園的活動,邀請政協委員給學生講述他們的奮鬥故事,講述國家的發展與改革的成就,增進學生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還非常鼓勵澳門青年到內地走一走,更多地接觸內地不同地方的文化,親身感受、親眼目睹國家的發展變化。2021年,他組織澳門的政協委員與澳門青年赴貴州從江縣考察交流,走訪的過程中,每名青年都忍不住為村民生活的巨大改善而驚歎和高興。

在推進青年的工作過程中,馬志毅發現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十分關心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他表示,中央以及廣東省市各個層面都出台有利港澳人才發展政策,讓其深度融入大灣區。
馬志毅還表示,作為澳區的全國政協委員,將會繼續努力通過各種方法為澳門的青年解讀更多國家以及大灣區的有利的政策,讓他們能夠把握住時代的機遇,支持他們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為新時代祖國的發展貢獻他們的智慧和力量。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融合發展
馬志毅指出,要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必須在新質生產力方面找準着力點,通過科技創新,利用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催生高效能、高品質的新質生產力,實現產業創新和高品質發展,其中,低空經濟有望成為推動大灣區發展的新動能。大灣區內廣深兩市發展低空經濟發展迅猛、成績顯著,而港澳在這方面缺乏長遠規劃。
他建議,探索低空經濟的跨境應用場景,形成粵港澳三地的低空領域規則銜接體系,佈局低空飛行所需基礎設施,嚴格落實低空飛行安全管理。依託現有的資源硬體,探討發展低空旅遊、跨境冷鏈運輸、緊急醫療公共服務等應用場景,如利用直升機、熱氣球、eVTOL等航空器,發展深港、琴澳或珠澳的跨境低空觀光旅遊;利用直升機等低空航空器在大灣區各市內進行跨境緊急救護和急需醫療物資運送,填補目前粵港澳三地陸路跨境轉送危急病患的空白。

此外,他還建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協調小組」,促使三地形成低空領域的規則銜接體系,包括低空飛行區域的劃定、跨境飛行服務的審批流程與條件、服務標準以及監管方式等,力求實現互聯互通,共同促進大灣區低空經濟的融合發展。
馬志毅進一步指出,要佈局低空飛行所需基礎設施,包括物理性基礎設施及資訊方面的基礎設施。他強調,應嚴格落實低空飛行安全管理,考慮未來粵港澳跨境應用場景中的無人機需同時遵循三地的規範標準,並積極培養安全管理人才,以保障無人航空器的安全有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