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愈來愈多媽媽明白母乳餵哺的好處,但一些新手媽媽在過程中仍遇到不少困難,或自覺奶水不足而產生放棄的念頭。其實只要身體沒有特別問題,懂得尋求適當專業協助,餵哺母乳就能更加得心應手。
母乳的非凡特性
孕婦產後的荷爾蒙會出現變化,大腦會發出訊息分泌催乳激素,令乳房開始脹奶。若醫生經檢查後認為婦女產後情況穩定,會建議順產的媽媽在產後30分鐘內跟嬰兒肌膚相親,盡早讓初生嬰兒吸啜乳房,同時刺激乳汁分泌。剖腹生產的孕婦「上奶」相對遲一點,但一般會在生產後24至72小時內。
一般而言,媽媽身體會因應寶寶不同時期的成長需要,製造和調配母乳成分。嬰兒出生後首數周,母乳成分會出現巨大變化。初乳較濃稠,有助嬰兒排便和獲得抗體﹔上奶後至大概兩至三周會分泌過渡乳,奶量會開始增多,以應付嬰兒所需﹔四至六周後奶量開始平衡,分泌出來的成熟乳是嬰兒長期的營養來源。
掌握自己和寶寶的節奏
乳汁分泌的多少視乎嬰兒的需求有多大,餵奶的次數亦按其需要而定,一般每天餵奶最少八至十二次。媽媽在餵哺時要保持姿勢正確,並留意嬰兒的吸啜和吞嚥動作。
催乳激素的分泌在凌晨會特別高,故建議媽媽們凌晨也堅持餵哺母乳或最少每三至四小時泵奶一次,以保持乳汁分泌和避免塞奶。平日勿待嬰兒太餓時才開始餵哺,因為媽媽和嬰兒同時焦急,會增加餵奶難度。
初嘗試「埋身」時媽媽可能會覺得較為艱難,但好處是可透過身體接觸加強與寶寶的聯繫,寶寶亦會逐漸懂得調整習慣,例如在需要安撫但不太餓時較輕力吸啜。若使用奶樽餵哺則較容易量度份量和觀察嬰兒進食狀況,因此不少媽媽都會選擇將母乳泵到奶樽再餵哺,惟較容易流出奶汁,嬰兒的吸啜動作及頻率亦較「機械化」及有可能「吃過籠」。
一般而言,嬰兒的體重增長、黃疸指數和大小便數量,是判斷嬰兒進食量是否足夠的重要指標。嬰兒出生後四至五天,胎糞會開始變成正常大便,出生後收水或體重下跌約7至10%之內屬正常,大部分嬰兒於七至十四天內會回復出生體重。一般來說,嬰兒第一天最少要有一次小便、一次大便,至第四至五天或「上奶」後,次數會逐漸增加,每天最少應更換六至八條有清澈小便的尿片和三至六條有大便的尿片。
餵哺母乳會遇到什麼問題﹖
除了擔心奶水不足,乳房脹痛亦是媽媽對餵哺母乳卻步的另一大原因。嬰兒含啜不正確、舌繫帶過短等因素有機會導致媽媽乳頭破損。不少新手媽媽以為痛楚是正常,並不以為意。乳房脹痛時,可考慮三至五分鐘以温熱水熱敷胸部及使用温和力度按摩乳房,或考慮按摩塞奶處與乳頭之間的位置,有助乳汁流動,紓緩塞奶情況,但切忌長時間熱敷以避免情況惡化。;如餵奶後仍有疼痛感,可用十至十五分鐘以冷敷止痛和消腫。媽媽亦應盡量每兩至三小時讓嬰兒吸啜乳房或泵奶,倘不適情況持續,建議及早諮詢專業人士找出原因,以免阻礙日常的餵哺。
另外,塞奶或乳腺炎亦屬常見,誘發原因包括媽媽相隔太久沒餵奶或泵奶、休息不足、穿著太緊或有鐵線的胸圍,或乳頭破損出現細菌感染等,很多時在媽媽產後重新投入工作而未能定時泵奶,或嬰兒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因而對母乳需求下降等階段出現此情況。
注意均衡飲食
媽媽在哺乳期間更要著重均衡及多元化飲食,攝取足夠水分和營養,避免刻意節食,亦毋須特別戒口。特別要注意飲酒會影響母乳餵哺,因為剛出生數月的餵哺次數比較頻密,再加上酒精會進入母乳,過量攝取容易令嬰兒焦躁不安,應盡量避免。
不少媽媽擔心藥物會影響嬰兒而抗拒或停止服藥。 其實大部分藥物都與母乳兼容,授乳媽媽可先諮詢醫生意見再衡量。
餵哺期可持續 家人支持最重要
一般而言,醫生會建議嬰兒在首六個月接受全母乳餵哺,六個月至一歲繼續以母乳為主,再添加輔食﹔一歲後可開始調整固體食品比例,或可考慮持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或以上,又或自然離乳,歲數並無上限。
餵哺母乳是自然的過程,有賴媽媽付出無比的耐性和信心,但切忌給自己太大壓力,更不要低估丈夫和家人支持的重要性,這是對媽媽能堅持餵哺母乳的最佳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