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第二屆「藝文香港」國際博覽會在香港盛大開幕,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銀飾精彩亮相,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與文化研究者的目光。此次展出不僅展現了貴州銀飾獨特的魅力,也為其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絕佳契機。
本屆博覽會展館匯聚了全球各地的藝術精品,多元文化在這裏相互交融。從現代藝術裝置到傳統手工藝品,各類展品琳琅滿目,布局精巧,為觀眾營造了一場豐富多彩的藝術盛宴。穿梭於各個展位之間,能深切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濃厚的藝術氣息瀰漫在每一個角落。
貴州銀飾展位前人流如織,其展示效果令人眼前一亮。展台上的銀飾造型精美,在燈光的映照下散發出迷人的光澤。其中,苗族的大型銀冠最為奪目,其複雜的結構與細膩的鏨刻花紋,展現了極高的工藝水準。銀飾上的圖案多取材於自然與神話傳說,花鳥魚蟲、神靈瑞獸栩栩如生,彷彿在訴說着古老的故事,充分彰顯了貴州少數民族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中,銀飾佔據着重要地位,它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銀飾貫穿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時刻,如出生、成年、婚嫁等,是家族傳承與情感紐帶的重要載體。歷經數百年的發展,貴州銀飾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製作體系,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
貴州銀飾的製作工藝極為精湛複雜,需經過多道工序。首先是選料,通常選用純度較高的白銀,以確保銀飾的質感與色澤。熔銀後倒入模具初步成型,而後進入關鍵的鏨刻環節,工匠們運用各種鏨子,以高超的技藝在銀飾表面刻畫圖案,力度與精度的把握全憑多年經驗。錘揲工藝使銀飾更具立體感,花絲工藝則將銀拉成細絲,編織出精美的裝飾。最後經過打磨拋光,一件銀飾才能完美呈現,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們的心血與智慧。
貴州銀飾具有多重意義,它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符號,通過銀飾,年輕一代能夠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歷史與傳統。「銀飾的每一個圖案都有寓意和傳說故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正雲在接受採訪時說:「十二三歲就開始做銀飾,這個祖傳的手藝,已經有700多年了。」貴州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在全國都比較有名,李正雲所在的控拜村95%的村民都是銀匠。
此次展出的主策展人焦天龍對貴州帶去的銀飾、服飾等展品讚不絕口,他在接受採訪時說:「貴州此次帶來展出的這些物件,都是在傳統工藝上的繼續延續,還是非常震撼的。」現場的不少觀眾也對貴州銀飾表現出濃厚興趣,認為其是貴州文化魅力的生動體現。
李正雲對藉助香港平台推動傳統文化走出去滿懷期望,他表示,希望更多的人喜歡和熱愛貴州銀飾的手藝和文化,讓貴州銀飾的製作工藝得到更廣泛的傳承與發展,使這一古老的民族技藝在世界舞台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此次貴州銀飾在「藝文香港」博覽會上的展出,是一次文化的展示與交流,更是多彩貴州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有望為非遺傳承與發展開闢更為廣闊的前景。
【發布】大公文匯國際傳播中心
【採寫】黃鋒
【編輯】吳韜韜
【審核】鍾俊峰